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7日電 (彭圣洲)據南充市蓬安縣文化館16日消息,在2025年南充市舞龍舞獅集中展演中,蓬安縣龍舞隊和獅舞隊分別獲得舞龍組、舞獅組一等獎,連續3年折桂。
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蓬安縣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活化保護利用古建筑,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豐富文化演出活動,創新文化傳承形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

金龍、銀龍、板凳龍、彩獅、高蹺獅……談及非遺中的“年味”,舞龍舞獅鬧新春,應該是記憶里最熱鬧溫馨的畫面。在2025年南充市舞龍舞獅集中展演中,蓬安縣在舞龍舞獅鬧中融入現代創新元素,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和喝彩。
非遺要實現傳承創新,就要跟上時代節奏,不斷蛻變。川劇變臉是非遺項目之一。近日,2024年四川省十佳“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網絡傳播精品名單出爐,蓬安縣《“唐氏”川劇變臉女孩和她的蛻變》入選。
近年來,蓬安縣多措并舉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之路,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傳承中積極創新,通過挖掘、整理、搶救、保護等措施,按照門類,逐步建立和完善非遺項目名錄,活化利用非遺,探索“非遺+旅游”新路子,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相如故里”是蓬安倍加珍惜的文化IP。自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啟動以來,蓬安縣緊緊圍繞構建研究體系、創作文學精品、策劃品牌活動等方面,持續放大歷史名人效應。
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副會長唐曉零介紹,依山就勢、臨水而筑的相如故城,是蓬安古縣城舊址,作為州縣治所,有1500余年的歷史。相如故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現存單體古建筑50余棟、面積1.25萬平方米,保留有文廟、武廟、玉環書院、潛廬等7處省級文保單位,現存59棵200年至300年樹齡的古樹名木。

“相如故城保留了古代相如縣的傳統格局和漢風古韻,經歷了漫長的建設、損毀、修復之路。2021年,在司馬相如誕辰2200周年之際,修復重建后的相如故城煥新亮相,正式開城迎客。2023年,相如故城被確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唐曉零介紹,相如故城還入選四川十大詩歌之旅線路、嘉陵江十大旅游地理坐標,“如今,相如故城古建筑群連片區域又入選四川省2024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雙試點’名單。”
推進相如文化傳承創新,蓬安縣積極構建相如文化研究體系,成立四川省司馬相如研究會,舉辦以“司馬相如與文化中國”“司馬相如與民族精神家園”等為主題的相如文化研討會、論壇、年會,創辦印發《司馬相如研究》《相如風》等刊物120余期,整理出版《天下文宗司馬相如》《紀念古相如縣建縣1500周年暨國際相如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等圖書20余種,形成“司馬相如與蓬安”等方面研究成果論文160余篇,持續增加“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話題熱度。
與此同時,蓬安還堅持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相結合,推出相如大講堂、“司馬相如杯”全國美術書法優秀作品展、“司馬相如杯”中華辭賦大賽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動,打造司馬相如雕像、司馬相如故事墻、漢闕等文化地標,讓相如文化“活在舞臺上、走進校園里、融入生活中”。
為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心”又“走新”,蓬安縣還將“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作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圍繞春節、七夕、中秋、重陽等重要節點,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挖掘傳統節日蘊含的家國情懷和傳統美德,讓傳統節日聚人氣、有活力、可持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