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4日電 (廖桂華)“嘎嘎嘎……”每天清晨六、七點鐘,西充縣蓮池鎮圓夢農場便熱鬧起來。這里,是“90后”女孩張亞和何婷逐夢的田園舞臺。
張亞曾在重慶經營一家科技公司,合伙人何婷曾在外地當瑜伽教練。懷揣著對鄉村的熱愛和對記憶中純正“土味”的追尋,她們毅然放棄城市的繁華,回到家鄉,開啟了創業之旅。如今,她們經營的農場已初具規模,生產的無抗鮮鴨蛋暢銷省內外市場。
追尋“土味” “90后”女青年返鄉創業
近日,初見兩位女孩時,她們正和農場工人一起,眼神專注、動作熟練地撿拾鴨蛋。一枚枚被拾起的鴨蛋在鴨舍燈光的照射下泛起淡淡光澤,承載著她們的夢想和對農場的滿滿期待。

“目前,農場蛋鴨存欄量達到15000余羽,每天能收獲12000多枚鴨蛋,經過精心喂養,高產蛋期可達10個月。”農場負責人張亞介紹,在專家和主管部門的技術指導下,農場使用發酵床養殖技術和專利益生菌,保證蛋鴨的健康和鴨蛋的無抗品質。生產出的鴨蛋蛋黃鮮亮,蛋清濃稠,口感醇香,深受市場青睞,遠銷川渝、廣東、陜西等地。
“有時候,我和朋友為了尋找那一口純正的家鄉味道,不惜長途跋涉,內心深處一直有回歸鄉土的渴望。”張亞表示,近年來,她因工作原因時常往返家鄉,了解到西充黨委政府為推動鄉村發展,在資金扶持、用地保障、吸引人才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更加堅定了她回鄉創業的信心決心。
“為什么最終選擇養殖蛋鴨?”“普通鴨蛋常有腥味,因此人們日常飲食中往往會首選雞蛋,但鴨蛋也有其獨特優勢,比如礦物質豐富、口感更濃郁,適合制作咸蛋、皮蛋等風味食品等。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川內鴨蛋市場需求旺盛,而無抗、綠色、有機鴨蛋的市場潛力就更大了。”張亞解釋道。
而讓張亞欣喜的是,在調研過程中,她得知好友何婷當時在家鄉進行肉牛養殖和柑橘種植,這讓她萌生了發展種養循環綜合農業的想法。經商量后,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在老家蓮池鎮引進蛋鴨養殖項目。
經過4個月的籌備,她們投資200萬余元,新建了3000余平方米的發酵床鴨舍,并配套200余立方米的糞污處理設施。2024年4月,她們訂購了第一批鴨苗——2000只小麻鴨,開啟了蛋鴨養殖之路。
作為養鴨新手,張亞和何婷通過網上學習、請教專家等方式,逐漸掌握了科學的養殖技術,從“門外漢”成長為“土專家”,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鴨司令”。在西充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農場養殖技術日益成熟,鴨群數量從2000只逐步增加到15000只。2024年,農場鴨蛋銷售額達到100萬元。
“只要用心經營,小鴨蛋也能長成大產業。”談及未來,張亞信心滿滿。“我們將以家庭農場為依托,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爭取在2027年蛋鴨存欄量達到5萬羽。”
科學養殖 小農場編織生態農業“大夢想”
走進圓夢農場的鴨舍,幾乎聞不到異味,地上沒有鴨群的排泄物,而是鋪著一層厚厚的類似于稻草碎的“地毯”,踩上去軟乎乎的。
“我們的鴨舍是不是沒什么異味?”張亞笑著解釋道,農場采用發酵床養殖技術,在鴨舍里鋪上了一層鋸木灰和谷殼,既能保暖,又能降解蛋鴨糞便,保持產蛋區干燥。配合專利益生菌,提升鴨群免疫力,促進蛋鴨腸道吸收,大大降低了疫病風險。

傳統觀念里,鴨子作為水禽,需要充足的水域才能健康成長,然而,旱養鴨不僅能減少水污染、節約水資源,還能降低疫病風險,提高飼料利用率和產蛋率。
跟隨張亞走進林下養鴨基地,只見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林下嬉戲覓食。“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小部分鴨群,農場有柑橘林40余畝、山林100余畝,這都是‘跑山鴨’們的活動范圍。”張亞說,鴨群在林間自由活動,它們的排泄物又成為樹木生長的天然肥料。
上午8時左右,農場工作人員們將幾大桶鴨食搬到喂食點,伴隨著吆喝聲,一群群小麻鴨晃著毛茸茸的小腦袋,從林中爭先恐后地奔來。
“每天這個時候,我們會將鴨群放入林間,定時投喂鴨食和飲用水,在放養的過程中會有專人進行看管,確保鴨群安全。”張亞介紹,農場的鴨食由專門的營養師調配,原料為玉米、豆粕、麥麩等,添加魚肝油、維生素等,堅決不使用抗生素。為滿足鴨子的生活習性,農場還專門設計了戲水池,供鴨群嬉戲玩耍。
在西充縣農業農村局的協助下,農場進一步完善了糞污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推行“牛(鴨)-沼(糞)-草(料)-牛(鴨)”的種養循環模式,堆積降解發酵的糞肥不但減少了農場周邊環境污染,還能作為肥料還田利用,為基地種植的柑橘和牧草提供養分,茁壯成長的農作物和牧草反過來又為牛、鴨提供優質飼料,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有效降低飼養成本。
“只要心懷夢想,哪里都是舞臺,如今,農場就是我的舞臺。”望著眼前的綠水青山,張亞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在西充的鄉村大地上,像張亞和何婷這樣的青年人還有很多,他們用熾熱的情懷與實干的精神,在家鄉的土地上精心編織著生態農業夢想。他們的每一步探索和嘗試,都是對鄉村熱愛的有力詮釋,為當地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吸引著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美好畫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