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婆婆,我們來了,今天身體怎么樣?”7月22日20時許,天色漸晚,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老街社區,志愿者楊儀帶著一支流動核酸檢測小分隊,上門為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進行采樣。
“謝謝你們,難為你們專程跑一趟。”社區居民葉素珍今年92歲,腿腳不便,子女都不在身邊,小分隊為老人登記采樣后,又為老人房間噴灑酒精消毒,并囑咐老人保重身體,注意個人防護。
從葉婆婆家中走出后,楊儀一行又匆匆趕往下一戶,“還有10多戶居民在家中等著,要在21時前完成采樣工作……”
7月22日17時,龍泉驛區啟動第五輪全員核酸檢測。范圍廣、時間緊、頻次高……需要市民群眾高度配合。龍泉驛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按照15分鐘便民核酸采樣圈要求,設置常態化便民檢測點115個、全員核酸檢測點943個,前四輪全員核酸檢測累計檢測383.39萬人次。
應檢盡檢
流動核酸檢測小分隊“見縫插針”
60歲的楊儀剛從社區衛生院退休不久,在洛帶鎮工作多年的她不僅熟悉當地情況,且多次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經驗豐富。剛退休便“上崗”的楊儀,主動擔任起洛帶鎮流動核酸檢測小分隊隊長。
楊儀說,結合社區摸排以及此前掌握的情況,社區為行動不便的30戶特殊人群建立了臺賬,開展上門檢測,既方便特殊群體,也確保全員核酸檢測應檢盡檢。
白天,楊儀在社區的4個固定核酸點位工作;晚上,她便帶著由醫護、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組成的流動核酸檢測小分隊走街串戶、上門采樣。
老街社區黨委書記葉德軍介紹:“楊儀說她熟悉鎮上情況,由她來帶隊,大家省時省力。”
在龍泉驛區的各街道社區,都設有這樣的流動核酸檢測小分隊。前期,通過網格員、物業、小區黨組織摸排掌握基本情況,為高齡老人、殘疾人、臥床病人等特殊群體建立臺賬,統籌安排多組醫療人員和志愿者上門提供一對一服務。
流動核酸檢測小分隊的身影“轉戰”在街頭巷尾,其中不僅有醫護人員,也整合了大量的社會組織、志愿者等,他們為特殊群體帶來安心和暖意。
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遆西翠說,在醫護人員上門檢測的同時,志愿者主要詢問了解特殊群體的身體狀況及相關需求,并做好臺賬記錄。
爭分奪秒黨員志愿者先鋒隊“流水作業”
“嘴張開,放輕松。”當天19時許,龍泉驛區大面街道陵川社區核酸采樣點,醫護人員熟練地進行完咽拭子采樣后,迅速把標本封存好,前后用時僅數秒。
“很有效率!”做完核酸采樣后,居民曹玲表示,“這幾天的核酸采樣,基本能在10分鐘完成,方便快捷。”大面街道位于龍泉驛區的中心區域,人口數量多、密度高,常住人口超過30萬人,共設有243個核酸檢測點位。
“請大家戴好口罩,提前準備好健康碼,保持一米距離……”街道各核酸采樣點,溫馨提醒的聲音此起彼伏。排隊、登記、檢測、發單……核酸采樣現場流水作業,市民群眾亮碼排隊、遵守秩序,快速完成核酸采樣。
井然有序的采樣現場背后,離不開這支隊伍——黨員志愿者先鋒隊。
在大面街道,大面中學向全校師生發出志愿服務倡議,大家紛紛響應,在學校組織下,前往各點位擔任起秩序維護員、信息采集員;大面街道青臺山社區在接到街道疫情防控通知后,短短2小時內,就組建起一支超40人的核酸采樣信息采集志愿服務隊。
在十陵街道華川社區,每一個采樣點位都由6名黨員志愿者現場執勤,分別負責秩序維護、信息登記、協助掃碼、等待區秩序維護、核酸檢測標志發放和采樣收集,其中,每1個小時就會有1名志愿者收集送檢樣本遞交。
在東安街道蒲草村,核酸采樣點位的志愿者都配備有對講機,與小區樓棟單元志愿者實時聯絡,根據現場核酸采樣的進度,分批次通知居民前去排隊,有序做核酸檢測……
志愿者張學英表示,采樣點位布局多,工作流程高效,市民不僅自覺配合,還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中,讓他們感受到眾志成城、共同抗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