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都江堰灌區的部分渠道上,零星點綴著一些藍色、紅色和黃色,細心的人會發現,對應的測流站點正在發生改變。

為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治水思路,落實省水利“3226”工作思路,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灌區榜樣,助力灌區高質量發展,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率先在全國大中型灌區中,構建了灌區標準化量測水體系,打造標準化“量水秤”。而最初提到的那些發生改變的測流站點,正是建設完成后的標準化“量水秤”典型試點。
構建標準化量測水體系,助力水量精準計量
都江堰灌區是我國第一大灌區,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為紐帶,護農安民、潤澤天府已2279年。目前,它有效灌溉面積超1130萬畝,以占全省約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糧食產能,養育了全省1/3的人口,覆蓋成都、德陽、綿陽等7市40縣。

水量的精準計量,是保障灌區發展的基礎。為進一步發揮灌區效益,助力都江堰灌區水資源一體化、精細化管理,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結合都江堰灌區實際情況,從解決灌區量測水場景復雜,建設及投資標準不統一,建設管理運維體系不完善等實際需求出發,率先在全國大中型灌區中構建了灌區標準化量測水體系,率先提出了標準化“量水秤”和應急“量水秤”概念,率先實現了標準化“量水秤”典型試點建設,實現三個率先,助力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灌區榜樣。
“量水秤”典型試點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量測水樣板
“秤”是生活中用于測量器物重量的重要工具,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將用來測水位、測流速,計算水量的設施設備定義為“量水秤”,是水量精準計量形象而貼切的說法。
本次標準化“量水秤”建設,共包括15類“量水秤”。這15類標準化“量水秤”以不同測量方法、設施設備,對應干渠、支渠、斗渠、農渠等多類應用場景。經過前期實地勘察和調研,都江堰灌區共選定22處站點作為典型試點,進行新建或改造,內容包括打造標準化“量水秤”及配套標準化特征建設。

2022年11月,都江堰灌區標準化”量水秤”典型試點全線建設完成,以打造涵蓋都江堰灌區典型的引水、輸水、配水、分水、排水場景的精準量水為重點,15類“量水秤”探路先行,作為參考樣板,一方面對灌區已建量測水站點后期標準化提升改造提供參考指導;另一方面為下階段“十四五”量測水規劃點位建設提供建設依據。從量測水的建設、管理、運行、維護,全方面構建了標準、適用、經濟、高效的量測管控體系,實現了灌區水資源精細化管理,形成了一套適合都江堰灌區,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量測水樣板。
水利創新成果助力灌區榜樣建設

通過標準化“量水秤”建設,精確掌握灌區引配水量以及灌區內部各灌片實際用水情況,為用水計費提供了水量數據支撐。推動了都江堰灌區水資源一體化、精細化管理,并形成中國灌區協會團體標準《遠程控制閘門網絡加密通信安全技術規范》、《都江堰灌區標準化“量水秤”建設技術標準》等多個規范標準,以及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商標、版權、軟件著作權等20余項,取得豐富成果。
下階段,都江堰灌區將通過整體標準化量測水體系建設,為灌區管理水平升級持續賦能,構建智慧水利體系,通過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設,助力灌區一體化改革及科技創新,引領水利工程不斷向高質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加快生態都江堰、節水都江堰、智慧都江堰建設步伐,繼續加持“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灌區榜樣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