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成博
近年來,在三星堆、金沙等遺址考古中,作為重要出土物的象牙一直備受關注。但由于出土象牙的脆弱性,除少量象牙經特殊處理后在博物館進行展出外,多數象牙都只能在專門的庫房中進行保存。如何對出土象牙進行有效保護,一直是困擾國內外考古工作者的難題。
3月11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重點專項“出土飽水象牙脫水加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咨詢會在成都考古中心舉行,來自國內考古學、生物學、材料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共同為出土象牙的保護工作問診、把脈。
作為四川省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申報成功的第一個國家級重大專項,“出土飽水象牙脫水加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針對我國出土飽水象牙保護關鍵技術研發需求,將從出土飽水象牙劣化機理研究、保存現狀評估、實驗室內和現場脫水加固保護、保護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通過項目的實施,將解決制約出土飽水象牙保護的瓶頸問題,形成國內外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全面提升我國出土飽水象牙的保護水平和能力。
象牙保護,在全世界都堪稱難題。從它露出土壤接觸空氣開始,就面臨溫濕度差異以及遭受微生物侵害等各種問題。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象牙,就因為當年搶救性發掘和保護技術缺乏,導致保存狀況不佳。金沙遺址在出土象牙后,曾嘗試采用有機硅將少量象牙暫時封存,使象牙與外部環境隔絕,但封存后的裝置重量、體積大增,不便于研究和運輸。2021年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啟動以來,又有大量象牙出土,這批象牙目前保存在由三星堆博物館三間庫房改成的恒溫恒濕庫房內。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承載著古蜀文明的象牙利用、祭祀材料選擇、祭祀方式方法等文化信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表示,該項目最終將通過對10根象牙進行出土飽水象牙脫水加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從中找到有利于象牙保護的技術手段,并將之運用在更多的出土象牙保護上,使之能夠在博物館中與觀眾見面。
四川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趙麗娟是運用化學材料加固象牙工作的參與者。她介紹,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象牙出土時內部的蛋白質已經消耗殆盡,剩下的是帶有空洞的羥基磷灰石的狀態,空洞里充滿了水和泥沙,“如果放任這種狀態,這些象牙可能過不了幾年就會完全粉化。本項目的實施,著眼于從本體出發,通過化學材料和微生物加固兩種主要方式對象牙進行修復”。
據介紹,該項目將執行至2025年10月。由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10家科研院校與文博單位聯合組成項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