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達州市大竹縣經開區“引水入竹”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對該清水池進行滿水實驗。與此同時,在大竹縣“引水入竹”其它多個點位,施工隊伍同樣鉚足干勁,全力投入緊張繁忙的建設中。
大竹縣位于四川省東部,達州市南部,與達州、重慶經濟聯系密切,是達州市背靠重慶、面向三峽的重要城市,是成渝經濟區東北部的節點城市,也是川東地區融入重慶都市圈的橋頭堡。然而,這座戶籍人口超百萬的川東大縣卻面臨著一個制約該縣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缺水。
如何更加科學有效地開發、配置、利用、節約、保護、管理有限的水資源,徹底破解缺水難題,造福子孫后代,一直是大竹縣委、縣政府牽掛的頭等大事,也是竹鄉人民多年的心愿。
3月19日至21日,達州市級領導干部和縣處級主要負責同志推動高質量發展專題讀書班舉行。讀書班期間,大竹縣委書記李文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縣要有大作為,未來三年將舉全縣之力抓好“生命之水”高質量配置、制造業突破性崛起、立體綜合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中等城市骨架全面建成、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成功“五件關鍵大事”。記者注意到,抓好“生命之水”高質量配置成為了未來三年大竹縣“五件關鍵大事”之首。
先天不足
內陸河源縣 人均水資源僅為全省水平1/3
大竹縣屬典型的內陸河源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13.65億立方米。2023年數據顯示,大竹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975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水平的1/3。全縣無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低,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
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加之干旱原因,城區供水緊張的態勢正逐漸顯現,也成了大竹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民生問題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作為缺水城市,大竹水源僅有烏木灘水庫、龍潭水庫及在建的土地灘水庫,其水量無法滿足大竹縣城市發展的用水需求,現如今大竹縣正準備籌建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其需水量的缺口就更加大了。

2022年夏季,達州市多地連續出現高溫天氣,當年8月10日,達州市氣象臺發布干旱藍色預警,這是近10年來我省市(州)發布的第一個氣象干旱預警,也是自2006年11月1日《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開始實施以來,達州市首次發布氣象干旱預警。
在這次旱情中,境內無大江大河流域的大竹縣“人水矛盾”顯得更為突出,到汛期結束時蓄水率不到庫容的60%,有些地方水源地枯竭,群眾要到較遠的溪溝、堰塘取水,干旱對縣城、全縣大部分鄉鎮群眾在生活生產方面造成的影響歷歷在目。
記者從大竹縣水務局了解到,按現有城鎮化增速計算,預計2026年大竹縣用水需求量將達2.06億立方米,2035年達2.44億立方米。
鑒于以上情況,為推動全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動能,謀求高質量發展,大竹亟需尋找新的水源。
如何“破局”?
“外引”州河+巴河
如何彌補“用水缺口”,破局“竹鄉之渴”?不再承受“水荒之痛”,成為了大竹縣委、縣政府亟需解決的難題。
要徹底解決大竹用水問題,就必須要找到新的水源。
但問題是,去哪里找水源?
大竹縣屬典型的內陸河源縣,境內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有東柳河、銅缽河、東河、黃灘河等4條中小河流,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以上有7條小溪,但這些河流根本無法滿足現有供水需求。
從地圖上看,臨近大竹較大的河流有渠縣的渠江,達州主城區的州河和巴河。
2019年,金埡機場建設市水務集團向空港新區供水,以及規劃建設百節至大竹快速通道,這讓大竹看到了希望。

經過前期項目論證,大竹縣對周圍水源的調查分析,制定出了合理的“引水入竹”供水方案,即為達州、大竹統一引水(清水)的方案。通過在達州州河羅江口、巴河九節灘進行原水取水,經蓮花湖水廠進行水處理,然后再往大竹進行清水供給。該工程分為達州段輸水管道工程和大竹段輸水管道工程,結合達州市委、市政府統籌安排,達州段輸水管道工程由達州市水務集團負責實施;大竹段輸水管道工程由大竹縣盛潔城鄉供排水有限公司負責實施。
“不僅要從根本上解決喝上優質水的問題,還要解決水資源促進大竹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大竹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尚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采訪中,記者發現一個問題,從平面地圖上看,渠江距離大竹看似更近,為什么“舍近求遠”,選擇從州河、巴河引水?
“引水入竹”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劉天將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08年,大竹縣就開始提出“引渠入竹”的想法,但從渠江引水投資大、施工難度大、運行成本高,一直未啟動實施。
2021年5月,達州市專題研究“引水入竹”工程建設工作,確定“引水入竹”工程為2021年市級重大項目和重大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2021年7月29日,達州市水務集團與大竹縣政府簽訂“引水入竹”的框架協議,為進一步實現大竹引水愿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1年12月31日,達州市市政府分管建設的相關領導,就“引水入竹”的路由方案召開了專題會議,并要求加快整體項目的推進實施。
2022年8月31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目前,該項目按照施工進度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時間節點,倒排工期,緊逼任務,全力確保該項目大竹段今年下半年完成建設任務,現實“遠水解近渴”。

“飲用水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我們松懈不得。”大竹縣水務局局長孔祥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25年,大竹將新增供水能力5萬m3/d,2030年新增供水能力10萬m3/d,徹底解決大竹水量不足、水質不穩定的問題,使大竹城鄉群眾與達州中心城區共享高質量、安全、衛生的供水服務,極大地提升群眾對實施惠民利民政策的滿意度與獲得感。
如何“解渴”?
“內改” 村鎮全域供水
“引水入竹”解決的僅僅是大竹城區供水問題,但大竹全縣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由于歷史原因,大竹全縣鄉鎮水廠建成年久,規模較小,設計標準低,設施設備老化嚴重,水質、水量均無法保障。全縣村鎮供水目前70%為私營業主和村組集體管理,管理水平較低,供水質量無法保障。城鄉供水智慧化、信息化水平較低,除縣城供水配備部分在線監測設施,鄉鎮供水沒有安裝在線監測設備,更沒有建立智慧供水平臺,輸供水網漏損需人工查找,查找難度大,得不到及時維修,管網漏損率高,不但供水成本增加,還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為了徹底解決供區范圍內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大竹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經過科學論證,決定實施大竹縣村鎮全域供水項目。

據大竹縣盛潔城鄉供排水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軒介紹,該項目結合全縣城鄉供水現狀,以城鄉供水一體化為目標,規劃以烏木灘、龍潭、九龍、同心橋等4座骨干水庫為水源保障,結合“引水入竹”工程,在山前山后新建東柳新水廠、同心水廠、九龍水廠3座日供水能力萬噸以上的大水廠,新增供水能力15.2萬m3/d,利用已建成的西城水廠管網向村鎮延伸,鋪設N條供水管線,新建大水廠與原有供水工程聯網配套運行,供水管網覆蓋全縣所有鄉鎮;配套建設供水保障中心和智慧供水平臺,形成“五源、四廠+N線”的城鄉全域供小保障體系。整個項目計劃于2024年完成主體工程,2025年全面建成投運。
全域供水項目實施后,全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基本實現,智慧供水平臺基本建成,供水業務決策智慧化、控制智能化、數據資源化、管理精準化,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城鄉供水保障率達到95%以上,自來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城鄉供水能力和供水安全性得到全面提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供水保障。
“外引+內改”組合拳
助力高質量配置“生命之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大竹縣將高質量配置“生命之水”,列為未來三年大竹縣“五件關鍵大事”之首,足以看出新的縣委班子對民生實事的高度重視。

副縣長李尚桃表示,接下來大竹縣將全速推動“引水入竹”工程項目竣工投用,讓竹城人民盡快喝上州河水、暢飲幸福泉;搶抓川渝東北一體化水資源配置機遇,謀劃“渠江引流”,爭取再造一個“引水入竹”工程。同時,構建“豐枯調劑、邊水濟腹、多元互補”的“生命之水”高質量配置體系,圍繞“三山兩槽四水七支”地理空間格局,構建“三引四網六庫”的現代化水網體系,支撐大竹縣全域水資源高質量配置,保障縣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助推大竹高質量發展。
記者手記:
2022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指出,加強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建設的重點,著力提升水網效益;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推進重點水源、灌區等建設和現代化改造,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此后,水利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廳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提出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等有關規劃的銜接,逐級構建省、市、縣三級現代化水網。
對于大竹這樣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利用“外引”+“內改”的方式解決“困水之局”,既是智慧也是決心更是承諾。
當前,大竹縣正靠制度、機制逐步擰緊節水“閥門”的同時,高質量配置“生命之水”,“外引”遠水解近渴,“內改”資源破水困,多措并舉“解渴”,堅持多渠道引水、全方位供水、科學化配水,推動“水劣勢”變為新優勢,有這樣的智慧、這樣的決心、這樣的承諾,相信很快我們就可以共同見證大竹縣歷史性地告別缺水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