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李永琴)“以前看病,要往上跑。現在看病,專家往下跑。”近日,在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中醫醫院醫共體銀山分院,一位患者家屬感慨不已。
帶來這種變化的,正是當地的醫共體改革。去年9月,資中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醫院和資中縣中醫醫院醫共體總醫院正式揭牌,該縣22個鎮衛生院劃分至兩個醫共體內,醫共體內實行人員、編制、崗位、經費、工作、財務、藥物、信息、質量、醫保等“十統一”的管理模式。
從“松散”到“緊密”的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背后,資中正以更顯著的醫改成效助推縣域經濟發展,讓更多群眾享受到改革紅利。
改革
大小醫院成“一家”
資中作為人口大縣,有常住人口80余萬人。從行政區劃上看,資中全域呈東南至西北走向,此前,位于中部的城區集中了最為優質的醫療資源,鄉鎮的醫療服務能力相較更為薄弱,城鄉之間的醫療服務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縣級醫院“人滿為患”,鄉鎮衛生院“門可羅雀”。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為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醫療健康資源配置,2023年5月,資中正式開始籌備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打破以往縣級醫院和鎮衛生院“各自為政”的局面,實行統一管理。
“醫共體”是啥?能給老百姓就醫看病帶來哪些變化?醫共體,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的簡稱,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實行縣鄉一體化管理,與鄉村一體化管理銜接。

具體到資中縣,2023年9月,資中縣建立了由資中縣人民醫院和資中縣中醫醫院分別管理的2個醫共體,全縣22個鎮衛生院劃分至2個醫共體內。資中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由資中縣人民醫院和13個鎮衛生院組成,資中縣中醫醫院醫共體由資中縣中醫醫院和9個鎮衛生院組成。
“讓老百姓在鎮衛生院就能享受到三級醫療機構的同質化服務。”回溯資中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之路,資中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孫華強認為,對于資中醫療衛生領域而言,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既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是突破發展瓶頸的謀變之道。
變化
群眾看病有“醫”靠
前不久,資中縣中醫醫院醫共體銀山分院家庭醫生接到急救電話,患者右側肢體突然不能動了。分院馬上啟動急救流程,僅僅15分鐘便將患者接到銀山分院急診科,經總醫院遠程會診患者CT影像和總醫院坐診專家會診,確診為左側腦梗塞,隨即采取對癥治療措施,爭取了最佳治療時間。之后,患者在銀山分院治療一周便痊愈出院。
“在以前,由于分院沒有急診急救體系和相應的醫療技術及醫療設備,病情嚴重的患者只能到上級醫院診療,不僅費時、費錢還容易耽誤病情,現在這些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孫華強進一步介紹道。

隨著醫共體建設進一步深化,專家不僅在線上指導,還直接下沉基層,打通群眾就醫“最后一公里”。自醫共體運行以來,分院上派59名醫護人員到總醫院進修學習,總醫院下沉技術骨干808人次到分院開展查房、教學、手術等技術指導,指導開展手術26臺,對分院開展臨床醫護專題培訓101場、1000余人次,進一步推動優質資源下沉,促進醫療服務同標同質化。
值得一提的是,群眾在醫共體分院就醫,不僅能享受到三級醫療機構的同質化服務水平,而且收費、報銷皆按鎮衛生院的起付標準和比例,最大限度節約了群眾的就醫成本。
下一步,資中將在醫共體建設的基礎上,加快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建設,在現有2個醫療急救站的基礎上再新建4個醫療急救站,進一步拓寬急救輻射范圍,縮短急診急救時間。通過強化人員隊伍、改善設施設備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做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慢病管理,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