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 近年來,資中縣將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作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主動作為、大膽探索、實施“四個三”工作路徑,取得階段性成效。
聚焦“三個優化”,重構服務體系
一是優化組織保障,高位推動狠抓落實。縣委書記、縣長部署、研究、推動,緊盯醫共體建設的方向和目標,著力解決改革過程中的難點堵點,統籌全縣各部門,凝聚改革合力,推動醫共體建設工作縱深開展。

二是優化管理體系,融合發展優勢盡顯。制定“1+1+10+1”醫共體融合型管理體系(即1個醫共體建設方案、1個醫共體章程、醫共體編制統一管理等10個管理辦法、1個醫共體考核辦法),統籌組建“縣人民醫院+13個鎮衛生院”“縣中醫醫院+9個鎮衛生院”2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打造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三是優化組織架構,內部運轉質效提升。醫共體內部統一行政管理,統籌設置“兩辦八中心”,具體負責分院的管理、指導、業務帶動等工作,管理制度從32個提升至74個,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實現總醫院、分院統一規范管理、高效運轉。
聚焦“三個突出”,促進能力提升
一是突出“資源下沉”,實現服務專業化。建立醫共體總醫院“下沉資源”、分院“上派學習”機制,總醫院利用技術支持、人才培養、骨干下沉等手段,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讓病人在鄉鎮衛生院就能享受到縣級醫療服務。醫共體運行以來,總醫院在銀山、太平等分院新設臨床科室24個,下沉業務骨干22名,下派技術骨干828人次,開展查房、教學、手術等技術指導,指導手術26臺,對分院開展臨床醫護專題培訓109場、1011人次。分院選派59名醫護人員到總院進修學習,實現縣鎮服務水平同質化。
二是突出“醫防融合”,實現服務多元化。制定《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規范》,總醫院的專家和技術骨干加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家庭醫生預留20%的專家門診號和病床位,提高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服務能力,讓群眾在鄉鎮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同質服務。全縣累計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369支,總醫院選派44名骨干加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有效簽約人數63.9萬人,重點人群簽約覆蓋率100%。
三是突出“同頻共振”,實現服務均衡化。建立醫共體縣、鎮聯動醫療質量管理體系,成立質量管理隊伍,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和全程質量控制,形成醫共體內醫療質量常態化管理。總醫院建成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實現醫共體內規劃發展、技術規范、規章制度、業務指導、工作考核“五統一”。
深化“三項改革”,完善運行機制
一是深化人事改革,用人機制更活。核定醫共體總醫院人員總量,推行員額制。落實員額招聘、中層干部聘任、分院副院長聘任、內部績效考核“四個自主權”。建立醫共體編制“周轉池”,有序推行縣聘鄉用、崗編適度分離,實施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制。

二是深化財務改革,財務內控更優。制定醫共體財務、經費統一管理辦法,完善醫共體內控管理、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等制度,設置財務管理中心,建立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對各成員單位提取資金,建立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池”,統籌用于設備購置、項目建設、重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債務化解等,形成抱團發展格局。
三是深化醫保改革,自主經營更實。改革定點服務協議簽訂方式,總醫院代表成員單位與醫保經辦機構簽訂一個醫保定點服務協議,明確總醫院承擔醫共體醫保結算、醫療費用控制、基金安全監管、參保人員權益維護等責任,賦予總醫院共同監管的權利。推進DRG付費改革,年度清算時給予醫共體病例DRG總點數1%傾斜。推動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保服務包”制度,對年度考核合格的,醫保按照15-35元/人/年的標準按人頭支付。
暢通“三大服務”,創新協同模式
一是暢通雙向轉診服務,急診急救再加速。制定雙向轉診管理辦法,完善雙向轉診評估體系,明確雙向轉診目錄,優化轉診流程,在醫共體內建立轉診綠色通道,總醫院對基層轉診患者免掛號優先檢查、優先取藥、優先住院。打造“一鍵呼叫、接診即出診、上車即入院”5G智慧急救服務模式。總醫院掛牌以來,上轉病人1207人次,下轉病人686人次,建立分院急救站3個,急診急救平均縮短30分鐘。
二是暢通信息化服務,智慧醫療增活力。大力推進“互聯網+健康服務”,積極推動智慧醫院建設,總醫院建成心電診斷、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病理診斷、消毒供應資源共享“五大中心”,22個鎮衛生院分別納入縣人民醫院與縣中醫醫院遠程診療網絡體系,技術直接延伸到分院,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通、結果互認。醫共體成立以來,開展遠程影像105423人次、遠程心電73730人次,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三是暢通錯位發展服務,功能定位更明晰。總醫院、分院實行錯位發展,總醫院接收分院上轉疑難危重癥患者。鄉鎮衛生院著力發展特色科室、新增3家分院開展三級手術。與上級優質資源協作,與華西醫院等建立專科聯盟12個。2023年,全縣門急診人次同比上升3.05%,醫療收入同比上升7.37%。(來源:健康四川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