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7日電 (吳平華)為改善彝族同胞生活條件,宜賓屏山縣彝族鄉依托扶貧易地搬遷政策,在鄉內4個村中,集中搬遷了64戶彝族困難家庭,在馬鞍社區建成“彝人部落”聚居點,成為宜賓首個彝族社區。而今搬進新居的彝族同胞,門口就是綠水濤濤的金沙江,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聚居點的同胞,來自周邊多個村,大家不熟悉,生活習慣有差別,同時許多彝族同胞不適應城鎮生活,一度造成社區糾紛矛盾相當多,還有搬遷后的彝族同胞增收困難,一系列新問題不斷顯現了出來,治理起來難度一度非常大。”馬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同志介紹說。

“搬遷后如何做好社區治理成為清平黨委的重要工作課題,我們從保障各族群眾安居、安業、安心著手,著力建設鄰里和諧、民族團結的社區環境,通過“融”社區建設,馬鞍社區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現在的“彝人部落”里外都是一片美麗的畫景”。清平彝族鄉黨委書記段見林介紹馬鞍社區治理經驗時候說。
據悉,馬鞍社區黨支部統籌英雄村、民族村、龍寶村等3個黨支部和轄區內駐區單位等社會資源,成立“1+4+N”社區功能性大黨委,形成了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區域化黨建聯動體系。同時,馬鞍社區制定了社區“紅黑榜”上榜細則,建立積分兌換超市,將移風易俗、勤勞致富等5類10項內容納入測評內容,在社區引入鄉“彝調委”,成立“德古說理”工作室,近年來就地化解彝族群眾間的矛盾糾紛問題40余件,引進社會組織1家,開展10類139個志愿活動。馬鞍社區成立了社區老年協會和2支快樂驛站文藝隊伍,在“彝族火把節”“彝族新年”等彝漢傳統節日,組織社區彝漢群眾開展風俗巡游、斗羊、摔跤等彝族特色民俗匯演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彝人部落”同胞依托旅游每年增收近萬元。
當問及聚居點的各族同胞現在的生活怎么樣時,他們總說,“住得比以前好了,新鄰居現在變得像家人,社區服務又好,謝謝政府”。“融”起來的馬鞍社區“彝人部落”現在一片欣欣向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