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5日電(歐陽漆)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今年以來,汶川縣積極推動實施“精康融合行動”,為精神障礙患者打造康復港灣,助力他們回歸社會,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
為確保“精康融合行動”有序、有力、有效實施,汶川縣民政局多次召開局黨組會議,研究實施方式、內容及預期成效。汶川縣民政局聯合縣衛健局、縣殘聯印發了相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和措施,構建“部門聯動、多方參與、居家康復”的精康融合模式,提高患者在居家康復服務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截至目前,汶川縣已建立了12個“汶暖家園”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站制度,從多個維度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基本為精障特殊群體提供了重塑社會功能、教育支持、服藥指導等多方面的居家康復服務。
在推進過程中,汶川縣積極探索“醫務人員+社工+民政助理員+殘聯專干+志愿者”的隊伍服務模式,投入專職人員,逐步推動成立“汶暖家園”志愿服務隊伍,助推精康服務專業化。
提供志愿服務的汶川縣大同社工負責人歐陽海兵表示:“在服務過程中,我們組建了三支隊伍,健全了服務對象的康復臺賬,重點分析特殊服務群體在居家康復過程當中的難點和痛點。”
為進一步提升“汶暖家園”從業人員在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中的服務質量和專業水平,通過集中開展了精神障礙康復服務工作規范專項培訓,組織民政助理員、社工赴成都的優秀精神康復站點、社工機構參訪學習,從而提升“汶暖家園”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專業水平。
汶川縣特殊群體“精康融合行動”服務項目,既是汶川縣民政局在認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的重要措施,也是營造關愛精神障礙患者的良好社會氛圍,降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復發率、致殘率和肇事肇禍率,切實減輕患者家庭和社會負擔的有效途徑。
下一步,汶川縣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預防、治療、康復相結合,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為精神障礙人士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支持與服務,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他們逐步擺脫疾病、融入社區、回歸社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