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9日電(記者 王鵬)“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廣播電視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28日在成都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成都大學共同主辦,中廣聯合會西部學術研究基地、成都大學社科處、成都大學傳媒研究院承辦。來自全國多所院校百余位專家教授、青年學者、廣播電視和視聽傳播從業者及在校博士、碩士生參加會議。

成都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彭曉琳教授指出,當下廣播電視領域面臨深刻的變革,本次會議就是旨在以創新思維探索廣播電視的高質量發展之途。她相信,通過各位專家學者的深入交流和研討,一定能在廣播電視、視聽傳播方面形成新見解、新共識、新思想。
成都大學傳媒研究院院長、中廣聯合會西部學術研究基地主任歐陽宏生教授致辭表示,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應時代之運,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廣播電視發展是當務之急。他強調,廣播電視要堅持科技創新,深化內容創新,持續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文化和信息需要,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次會議設置主論壇和分論壇,其中主論壇由三個單元組成,分別從“新質生產力與廣電發展”“數智技術與媒體發展”“數智媒體的實踐應用”三個方面,對廣播電視的高質量發展之途進行了探討。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楊明品在《建構廣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機制》的發言中提出,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通用技術和主要代表,應該大力推動“AI大模型+廣電試聽”的深度融合,加快全面深化電視體制機制改革。
四川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朱天《西部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需求的調查發現與問題解析》的發言以廣播電視的需求側為切入點,深度剖析智能時代下廣播電視受眾群體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繼而以此為基礎思考廣播電視的發展出路。
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韓洪教授作《人工智能紀錄片的現狀、問題與進路》的演講,介紹了AI影像的國內外發展動態、生成式AI在紀錄片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對紀錄片生產的影響和AI時代記錄片的未來進路。
本次會議還設置了四個分論壇,分別圍繞“新質生產力推動廣播電視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新質生產力賦能廣播電視節目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視聽節目創作與傳播”及“數智技術與視聽節目的創新發展”展開學術研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