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懷孕22周多的朱女士(化名)已持續腹痛伴惡心、嘔吐10多天。一旦進食就會感覺腹痛,還逐漸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的問題。在外院就診后確診為膽道結石,但因病情特殊,又輾轉至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
常規方式 面臨風險
依據朱女士的情況,醫生建議通過ERCP技術為其治療。ERCP技術(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作為一種治療膽道疾患的診療方式,目前已問世有40多年的歷史,具有操作創傷小、術后沒有皮膚的切口、膽道無需切開及放置引流管等優勢,通常術后無并發癥情況下,患者可以獲得更快康復。
不過,常規的ERCP實施過程中需要X射線輔助,有射線照射至畸的風險。此外,ERCP操作中腹腔內壓力增加和內鏡操作刺激,還可能出現流產的風險。如何在保障母嬰安全的前提下,精準、高效地治療孕婦的膽道結石,這成為了醫生和患者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給醫生“換雙眼睛”術中免放射線
“我們可以利用膽道子鏡代替X光輔助治療,實現免放射線的ERCP治療。”普外科·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于瀾解釋說,膽道子鏡的應用,可在內鏡操作的過程中將膽道內情況充分呈現在醫生的眼前,相當于用它當做醫生的“眼睛”,幫助醫生可以直視膽道內情況,對膽胰疾病可視化診療,而直視下處理結石會更加精準、有效,“重要的是,該技術可大量減少甚至完全避免傳統放射線暴露,不僅減少了孕婦和胎兒的輻射風險。”
在和家屬、患者充分溝通后,普外科·肝膽胰外科團隊制定了進一步的治療和應對方案。術中,醫生利用豐富的膽道插管經驗,借助膽道子鏡顯露出結石及病灶,并成功利用內鏡取出患者膽道內的結石,全程未使用X射線輔助。
術后,朱女士很快恢復了健康,腹痛癥狀得到有效緩解。第二天評估病情后已可以進食,持續多日的營養缺乏癥狀得以補充。皮膚的黃染逐漸消退,精神情況也有明顯的好轉。后續患者經過細心觀察和護理,恢復良好,治療后第三天順利出院。
以患者為中心 技術再突破
免放射線的ERCP需配備特殊的膽道子鏡設備,同時需要操作者具備豐富的經驗和術中處理能力,目前成都開展該項技術的醫院尚不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肝膽胰外科堅持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率先于2021年開展了對免放射線ERCP治療技術的探索,致力于以更優化的方式服務于孕婦等特殊患者群體。
截至目前,普外科·肝膽胰外科團隊已多次成功利用免放射線ERCP技術為多名特殊患者開展治療,標志團隊在肝膽胰外科領域的醫療技術實現再突破,進一步拓展了患者治療的路徑,實現了對更多生命的健康守護。(吳平華 徐纓龍 張麗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