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記者 劉佳慧
2月14日,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會舉行,為新一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標定“風向標”。參會的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成果轉化中介機構代表反響熱烈、熱議不斷。
“創新驅動”“成果轉化”“立說立行”“干字當頭”……成為本次參會代表們會議筆記上的高頻詞。面向2025,成都創新主體如何加速推動科技產業深度融合,為建設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提級賦能?TA們說這么干——
區(市)縣代表——
以中試為核促轉化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高新區正通過構建‘中試為核、三端發力’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宋大勇接受采訪時表示。
會上,宋大勇用一組組亮眼數據,展示了2024年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的強勁實力:2024年新增了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累計達到68個,占全省的25%,在西部地區處于領先地位;成功打造了7家戰略創新平臺,取得了81項原創性成果,其中包括輕量化算力鏈和氮化鎵量子光源等國際領先技術;建成72個中試平臺,服務“天行者1號”人形機器人等2800余個(次)中試項目,幫助企業融資超過20億元;“岷山行動”計劃“揭榜掛帥”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了2項全球首創技術、7項全國首創技術,首批6個項目全部獲得股權融資;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65億元……
談及未來發展,宋大勇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將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做強創新極核,做優轉化節點,做活創新生態。”
高校代表——
在蓉高校進展頻頻
成果轉化與校地合作成效顯著
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在蓉高校正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成果轉化與校地合作成效顯著。電子科技大學科研院副院長張雅鑫介紹,學校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中用于獎勵科研人員和團隊的比例。同時加大與科研院所及科技企業的合作,與華為、京東方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160余個聯合科研平臺,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此外,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形成“轉移機構+實驗室+中試機構+孵化器”的成果轉化鏈條。
會議現場,張雅鑫透露,新的一年電子科大將持續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七個一”工程建設,組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體和科技創新聯合體,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同時加快天府絳溪實驗室建設,聚焦電子信息、量子科技等領域,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開展前沿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高能級創新平臺代表——
天府實驗室成果加速涌現
讓成果“就近就地、應轉盡轉”
前沿創新成果如何加速落地“開花”?在天府絳溪實驗室主任楊建宇看來,要在加快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兩方面齊發力。楊建宇介紹道,實驗室已建設5個前沿研究中心和1個技術創新中心,聯合研制出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等世界領先成果;設立5000萬元成果轉化資助資金,遴選100個項目,讓成果“就近就地、應轉盡轉”;成立實驗室全資運營公司,孵化5家項目公司,形成可轉化產品9項。
“我們將在產業技術主導權、高層次人才招引、核心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化上進行重點突破。”楊建宇在會議現場透露道,實驗室將進一步加快前沿研究布局,在具身智能方向,建設機器人全鏈條創新平臺,打造國內一流的機器人訓練平臺;落實“領軍人才補貼+高校院所編制+實驗室科研績效”激勵;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升產業孵化質效,助力產品企業雙上市。
科技創新企業代表——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推動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
會議結束后,來自賾靈生物的陳俐娟深受觸動,“會議針對創新創業企業的難題,給出了可行辦法,這對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推動作用巨大。”
在成都發展,賾靈生物收獲頗豐。陳俐娟直言道,“成都的創新創業環境十分優越,政府在政策、人才、資金及產業生態等方面,有著完備的支持體系。創業初期,省市和成都高新區給予‘拎包入駐’式的支持,包括企業孵化落地、房租補貼、創業資金等,累計5000萬的資金支持,為企業穩定發展筑牢根基,地方國資也助力企業成長。”但她也提到,生物醫藥行業特性決定其需要持續資金支持,當前私募基金投資遇冷,“希望政府基金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培育耐心資本,建立容錯免責和長周期考核機制。”
據悉,賾靈生物已完成3輪融資,2025年兩個核心品種將進入關鍵臨床階段,公司還計劃布局海外市場。“未來三年,我們目標是讓2個創新藥申報上市,為成都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陳俐娟滿懷期待地說道。
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代表——
打造成果轉化智能體
優化技術成果在蓉轉移轉化服務
“通過參加此次會議,進一步了解到成都市對于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視與最新工作部署,也深入學習了各個區(市)縣在成果轉化工作方面的最新產業化成果,對于我們公司今年工作規劃有很好的指導性。”作為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四川博創未來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貴玉分享道。
博創未來目前負責雙流區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中心的整體運營。據介紹,公司2024年圍繞電子信息、新材料、綠色低碳等產業方向挖掘有效企業技術需求40項,為企業匹配60位技術專家,促成技術攻關合作項目16項,培育國家技術經紀人54位,促成技術合同成交額42.85億元。
“今年,我們將聚焦全市成果轉化重點工作,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產業,研判、梳理最新全國研究成果與產業化項目,為成都市概念驗證中心提供概念驗證、技術商業化策劃與產業孵化服務;進一步實踐人工智能在技術需求解構分析、專家匹配跟蹤的應用,探索打造成果轉化智能體。”毛貴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