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藝術劇院原創演出的大型現代川劇《文昌第一福》(簡稱“福”劇)自2019年誕生,歷經五年舞臺磨礪和觀眾考評,從綿州大劇院演到成都新聲劇場,再到省內各市州、云南、貴州等全國各地巡演,深得觀眾和業內人士的贊譽推崇,先后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四川省第二屆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四川藝術基金2021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劇美天府2021、2022年度優秀劇目。
作為新編現代大型川劇,“福”劇在音樂構思和設計上,堅持了守正創新、古今融合、戲曲交融、突出“川味兒”的創作原則,創造性地形成了具有傳統川劇音樂特色和四川地方音樂調式相融合的音樂語匯,在勾連劇情,塑造人物,增強作品感染力,拔高藝術品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和推手作用。
通觀“福”劇的音樂設計和應用,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主旋律定位和主題音樂的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站位高,立意深。作者音樂創作上與編劇者緊扣新時代文化思想建設主題密切銜接,圍繞挖掘文昌第一福這一雌雄合璧年畫絕活故事主干,以山歌、民歌和戲歌并融入川劇音樂元素作為主題音樂基調,用符合故事情節的音樂語言助力劇情演進,精準的主旋律定位和主題音樂設計在劇中起到了定海針的作用。
第二,【新水令】【紅納襖】【端正好】【梭梭崗】【香羅帶】(高腔曲牌名)川劇音樂精華正面發聲,彰顯傳統川劇藝術魅力。川劇高腔是川劇五大聲腔之首,也是最具代表性、欣賞性的川劇音樂。該劇緊扣故事主線,結合劇情演變,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多種類高腔曲牌,在句式和音韻上大膽突破,既保留曲牌的典型性和“幫腔”(腔師在幕后唱腔,起代言作用)、鑼鼓音樂等川劇音樂標識,又點到為止,恰如其分,讓老戲迷老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避免在視聽上的疲勞感,特別是讓青年觀眾能夠獲得如欣賞歌劇、現代情景劇一般的愉快感受,進而走近川劇,喜愛川劇。
第三,川劇燈調、戲歌、哈哈腔、民歌、西洋音樂等眾多音樂元素的巧妙嫁接融合,形成川劇新音樂交響,增加了“福”劇音樂藝術的高度、厚度,藝術張力和感染力。“福”劇帷幕一拉開便是一段歡快的竹笛音樂,用舒緩的【新水令】走板描繪出美麗的鄉村畫面。清新的音樂與清麗的山村風光交相輝映,給人視覺聽覺無盡的美感。在年畫傳習所落成的“上梁”儀式上,使用了具有川西民俗文化里的打蓮簫音樂,鄉村百姓載歌載舞的喜悅之情躍然而來。川劇戲歌也被“福”劇拿來巧妙使用,戲歌兼容四川各種曲藝元素,給人耳熟和自然親切的美好感受。
“福”劇整臺演出的音樂語匯如珠落玉盤,弦弦笙歌。如高山流水,自由徜徉。她的神奇美妙之處在于,無論主題音樂、間奏音樂,還是具體到每一個劇情里,你聽到、領略到的音樂都耳熟,耳順。或四川曲藝的諧趣,或戲歌演唱的自由,或川江號子的豪邁,或西洋樂韻的雅致,似是而非,似非卻是,把傳統的、現代的、遠的、近的、土的、洋的,各種音樂元素結合起來,生出交響的意象表達,完成了對“福”劇劇情的無字詮釋。
擔任該劇音樂創作的何賓,1993年畢業于老牌的四川省川劇學校,正門正派的琴師專業出身。這一重要的專業基礎以及走出校門后主動“參師”進修和大量川劇音樂創作、演奏工作實踐,累積起他對川劇音樂的濃烈情感,達到獨具新思維和創造性的音樂藝術高度。中國藝術教育學會顧問、著名川劇教育家、藝術家,原四川省川劇學校校長張廷秀先生說,何賓在該劇音樂創作上主打高腔音樂,融合進燈戲、打蓮簫音樂以及四川民歌等諸多音樂元素,形成了守正又時尚的音樂新風,實在可喜可賀。(作者系綿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斯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