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2025年第1期四川非遺大講堂在省非遺保護中心(館)舉辦。本次活動圍繞“非遺與時尚”,首次采取“主題講座+時尚服飾秀”的形式呈現出傳統文化的非凡魅力,同時也生動展現出非遺與現代時尚的碰撞所迸發的創新火花。
本次講座邀請到了中國定制中心首席運營官、中國西部高級定制中心主任、法國ESMOD客座教授王小燦老師進行主題分享。
王小燦老師以《非遺與時尚--審美多元化的時代浪潮》為題,從審美多元化的表現、跨文化融合與技術推動的審美創新、非遺與時尚產業的互動、非遺技藝在時尚領域的傳播與應用等方面為現場觀眾進行了分享。她在講座中談道,非遺技藝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時尚創新的源泉。通過與現代設計的巧妙結合,非遺技藝能夠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時尚產業注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關于跨文化融合和技術推動對非遺技藝傳播與應用的重要性,她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非遺技藝需要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與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進行交流與碰撞。同時,隨著AI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非遺技藝的傳播和應用方式也將得到極大的拓展和創新。

非遺服飾時尚秀作為非遺活態展示的創新形式,讓現場觀眾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技藝與當代時尚生活的激情碰撞。時尚秀分為兩個篇章,在“云裳彝羌 步履生輝”篇章中,融合了彝族、羌族傳統服飾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通過精巧的繡紋、色彩鮮明的布料和獨特的剪裁,展現了民族服飾在當代時尚場景中的創新表達;在“芙蓉織夢 錦繡衣裳”篇章中,則通過精美的蜀錦與蜀繡工藝,呈現了中國傳統紡織藝術的精髓。設計師將傳統圖案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巧妙運用織錦、刺繡等非遺技藝,打造出既有傳統經典美感又符合當代時尚潮流的作品,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
省文化和旅游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趙紅川在學術點評中表示,本次講座采取講演結合的全新形式,展現了非遺的豐富多彩,專業的理論與鮮活的案例結合,體現了當代的非遺專家學者在一線如何創造最新的藝術理論與實踐作品。關于非遺“雙創”,他談道:“一是非遺的創新轉化需要系統的智庫的支撐;二是要立足于時尚的需求來引領提升非遺資源的市場前景;三是相關機構和部門要搭建更齊備的發展交流平臺。”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有效提升了我省非遺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推動了非遺理論學術建設,凝聚了非遺保護和傳承力量。下一步,省非遺保護中心(館)將依托“四川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持續舉辦“四川非遺大講堂”,不斷推進非遺保護事業傳承與創新發展,加強四川非遺的傳播推廣,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四川篇章,切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