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5日電(吳平華 王新)“無廢城市”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作為宜賓“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實踐單元,近日,宜賓市敘州區南部新區M0產城融合片區數字創新產業社區建設項目通過“無廢工地”驗收,標志著宜賓市在建筑領域綠色轉型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M0項目現場,成片的綠植郁郁蔥蔥,這些綠植所用的種植土均由項目施工過程中三級沉淀池產生的泥漿經過晾曬轉化而成。通過此項技術,項目實現泥漿減量100%。而這僅僅是該項目構建“無廢工地”生態鏈中的一環。作為宜賓市首個落地的M0(新型工業用地)項目,也是首個創建成功的“無廢工地”項目,M0產城融合片區數字創新產業社區項目從規劃設計到具體施工,全程通過智能化管理和技術創新,構建起了建筑廢棄物“產生-處置-利用”的閉環體系。
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創新實施了固體廢料“四維減廢”策略,即在設計端采用高精度測量儀器和建模技術,減少土方開挖3.7%,減少渣土排放1.8萬立方米;在施工端通過機器人施工降低錯誤率,各類塊材排版技術使廢料產生量減少25%;在管理端推行無紙化、智能化辦公,文件審批效率提升60%,紙張用量大幅減少;在循環端將泥漿轉化為種植土,實現21.5噸泥漿零外運。
“我們運用BIM技術構建三維數字模型,從土方開挖到材料加工都實現精準管控。”據敘州區南部新區M0項目環保負責人聞志飛介紹,該項目通過建立場地模擬、三維節點輔助、進度模擬等數字化系統,使管材余料產生量降低了40%。而在在鋼結構施工環節,采用工廠預拼裝和裝配式施工技術,使材料損耗率控制在了行業領先水平。
數據顯示,該項目每萬平方米建筑垃圾產生量僅150.82噸,較行業平均水平下降37%。通過再生混凝土、高強鋼筋等綠色建材應用,以及固廢資源化系統,2036噸建筑垃圾實現100%綜合利用,直接節約成本超百萬元。除了固體廢料,項目還通過建立雨水收集、中水循環系統,實現減少污水排放1.1萬噸。在能源管理方面,全面采用電動工程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年減碳量相當于種植3萬棵喬木。施工現場還配置揚塵噪聲智能監控系統和噴淋裝置,揚塵超標自動啟動噴淋系統進行降塵。
作為川渝地區“無廢城市細胞”建設試點的重要成果,該項目不僅獲得國家綠色工地認證,更探索出可復制的“智能建造+循環經濟”新模式,為宜賓市和敘州區在建項目創建“無廢工地”提供了示范引領,將推動宜賓城市建設向"近零廢棄"目標穩步邁進。
敘州區住建局質安站副站長王成成表示:“下一步,敘州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繼續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指導各項目踐行‘無廢工地’先進管理理念,持續推進施工過程廢料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實現施工階段建筑垃圾的產生最小化和利用最大化,全力保障‘無廢工地’建設工作成效,為宜賓市‘無廢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