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6日電 (岳依桐)時序輪轉,征途再啟。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篇的交匯點,9000多萬四川兒女以“拼”的勁頭、“闖”的魄力、“創”的智慧,在巴蜀大地上鐫刻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注腳。

回望來時路,四川腳步踏實:白鶴灘水電站百萬千瓦機組轟鳴,輸送的不僅是清潔能源,更是西部崛起的澎湃動能;成渝中線高鐵建設蹄疾步穩,更緊密了區域聯系、促進了協同發展。四川,正以昂揚之姿挺立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潮頭浪尖。
2024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達6.47萬億元,增速領跑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躋身全國高質量發展“第四極”;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筑牢國家糧食安全西南屏障……這一年,四川交出了一份“穩中求進、進中提質”的答卷。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勢。2025年伊始,四川便以雷霆萬鈞之勢,集中推進總投資達11318億元的2956個重大項目,彰顯了四川在新的一年里“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的堅定決心和昂揚斗志。

這是一卷立全局而謀一域的戰略圖景。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15+N”重點產業鏈,持續實施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力爭2027年建成6個萬億級產業。同時,積極搶抓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賽道,搶先布局原子級制造產業,發展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腦科學和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等產業……四川未來發展動力更強勁、活力更充沛、前景更廣闊。
這是一曲化潛力為實力的轉型壯歌。四川綠色轉型的深層變革中,氫能重卡穿梭成渝高速,電動船舶暢行長江航道,2025年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要達到88%左右,全球最大水光互補電站柯拉光伏電站于雪山之巔點亮山河……四川實踐為實現“雙碳”目標探路先行,創新“關鍵變量”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增量”。
這是一張以全域約開放重塑經濟地理的宏偉藍圖。在內陸開放新高地四川,天府國際機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速推進,11小時“亞歐空中貨運走廊”和5小時“亞太空中貨運圈”織密全球供應鏈網絡,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領跑全國,打造三文魚、榴蓮等特色單品全國集散中心,推動游戲動漫、數字服務“出海”,跨境電商規模不斷擴大……“蜀韻風華”與“全球浪潮”深度交融。
這是一幅“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共富長卷。成都平原,10萬畝智慧農田實現“無人化春耕”,北斗導航插秧機、無人機植保勾勒現代農業風景線;攀西河谷,陽光玫瑰葡萄、會理石榴通過“數字供應鏈”48小時直達北上廣餐桌;全省糧食產量連續五年穩超700億斤,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突破百萬大關……四川用“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的戰略筆觸,繪就城鄉共榮新圖景,解答協調發展的時代課題。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從“盆地意識”到“全局思維”再到“世界眼光”,今日之四川,正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豪情,乘勢而上、砥礪奮進,澎湃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