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2025年成都“5+2”區域中考政策(以下簡稱:成都中考政策)正式發布。相較往年,今年成都中考在志愿填報和錄取方面,有較大的變化,不過家長們不用聽“變”而色變,這些變化當中,于考生而言其實有著許多實實在在的利好。總體來說,此次成都中考的調整方向,大致可概括為兩句話:減輕升學焦慮、與新高考接軌。
至于非“5+2”區域的中考政策今年是否也會調整,對成都中考有一定了解的家長可能都知道,中考是分區域管理,全市共設17個招生區域,“5+2”共同組成一個招生區域,其他區(市)縣各為一個招生區域,因此招錄政策都相對獨立,其他區域的中考政策將由各區(市)縣制定和公布,家長們可持續關注成都商報教育發布,我們也會在第一時間帶來最新的消息。
那么,今年“5+2”區域的中考招錄都有哪些重要變化?對考生而言又有哪些利好?
變化一
合并錄取批次
2025年,“5+2”區域高中錄取將由原來的三個批次合并為兩個批次,即第一批次不變,仍然主要為指標到校生、藝體特長生、項目班等;第二批次,由原來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合并為了一個批次,即所有在“5+2”區域招生的公辦普高、民辦普高、職普融通、中職學校等,不再分省重點和市級示范。
解讀:這一項調整的原因,其實并不難理解。一是與新高考接軌,2025年起,四川省高考本科一批、二批將合并為本科批,并且這也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2015年四川高考就從三個批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合并為了兩個批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可見錄取批次是在逐步減化、合并的。
二是“5+2”區域共有公辦普高51所,在“省重”批次(往年的第二批次)招生的學校就有46所,也就是說只有5所學校在往年的第三批次招生,為這5所學校單獨設置一個招生批次,也確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招生批次合并,對考生和家長填志愿來說,也會更加簡單明了,不用兩個批次來回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決策焦慮。當然,今年志愿數量也是有增加的。
變化二
取消“省重線”
合并為兩個批次后,劃線也會隨之調整。
“5+2”區域將取消“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填報志愿指導線”(以下簡稱:省重線),只設置“普通高中填報志愿指導線”(以下簡稱:普高線)和“職普融通班填報志愿指導線”(以下簡稱:職普融通線)。
成績在普高線上的學生都可以填報所有面向“5+2”區域招生的普通高中;市級統分指標生中考最低分數要求,降低為普高線;部分項目班按照普高線確定最低投檔標準;綜合高中、民辦普高未完成計劃征集志愿時,執行職普融通線。
解讀:顯而易見,第一個利好,市級指標到校生(也即四七九“三校七區”的指標到校生),錄取門檻大大降低,往年需要在中考省重線以上才能被錄取,今年起,只要上普高線就可以了,硬生生的少了幾十分。理性來看,雖然大多數能夠拿到市級指標的學生,其中考成績達到省重線一般還是不成問題,但畢竟還是會有少數學生是達不到的,因此這一調整對于較薄弱的初中學校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友好的。
另外,不僅是市級指標的門檻降低,部分項目班也同樣如此——按照普高線確定最低投檔標準。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比如孩子在某方面有特長,非常適合去到某高中學校的項目班進行專門培養,但是孩子整體學科成績并不突出,中考可能連省重線都達不到,那么該項目班現在的錄取門檻降低到了普高線,這就意味著這名有特長的孩子,在中考中,有了進入到這所高中項目班學習的機會,從而得到更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培養。
此舉可以看出,中考政策走向在淡化“重點高中”標簽,推進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為學生提供多元的高中教育選擇,這一角度,同樣也是在減輕考生和家長的升學焦慮,以及對分數的過度關注。
最后,取消省重線是不是代表只要是普高線以上的分數,任何學校志愿考生都可以填?對此,大家還是應該理性看待,往年高中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依然具有參考價值。
變化三
增加志愿個數
合并批次后,第二批次志愿個數將增加到8個,考生可選擇8個不同學校,可以說增加了更多進入心儀學校的機會。
不僅如此,考生填報每個志愿均可在公辦普高、民辦普高、職普融通、中職學校中選擇,并按照考生身份自動匹配統招和調劑志愿。例如:當選擇公辦普高時,本地考生默認為“兼報統招和調劑”,同時提供“統招”和“調劑”選項供選擇;借考生則默認為“調劑”。
解讀:這一調整中,家長可以關注的重點,一是志愿數量由往年的7個增加到了8個,相當于孩子又多了一重被錄取的保底機會。
二是對于本地生來說,選擇公辦普高時,系統默認“兼報統招和調劑”,這意味著如果一名本地生8個志愿全都是填的公辦普高,那么他其實是有16次被投檔錄取的機會,大大增加了錄取幾率。
三是對借考生而言,相比往年只能填報三個調劑志愿,今年調劑志愿可填報的數量也是增加到了8個,考生選擇學校和被錄取的機會也是更多了。
這里我們也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長,志愿填報一定要拉開梯度,基本原則是“1、2志愿沖一沖,3、4、5志愿穩一穩,6、7、8志愿保一保”,這樣不僅能得到被心儀學校錄取的機會,還能降低“滑檔”風險。
變化四
平行志愿投檔
8個志愿的投檔錄取方式采用與高考一致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高中招生錄取實行按“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的原則,以考生調檔分為依據從高到低進行排序、依次投檔,調檔分相同時,按照考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比小分等規則進行排序投檔。
解讀:這一調整也是為了接軌高考,同時,改變往年“一分段”投檔,分段內“志愿優先”,其實是降低了家長填報志愿的難度和焦慮,更有利于保護考生的權益,如何理解?
核心在于,同一分數的考生,平行志愿會先“按照考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比小分等規則”,將同一分數的所有考生,排出先后順序以后,按照考生志愿依次投檔,一次只投一名考生;而往年“一分段”投檔,則是同一分數的考生,會按照考生填報的志愿順序投檔。
舉例來說,A和B都考了580分,今年平行志愿投檔,會先按綜合素質評價、比小分等規則,先將A和B進行排序,A如果排在B前面,那么系統就會按照A的1至8個志愿依次投檔,A投完才會投B。如果A和B都報了G學校,G學校在這個分數還剩最后一個招生計劃,G學校是A的第二志愿,是B的第一志愿,要是A未被自己第一志愿的學校錄取,那么A是能夠被G學校錄取的,不會因為將G填成了第二志愿而在G學校“滑檔”。
往年“一分段”投檔則不然,按照分段內“志愿優先”,那么G學校則會優先錄取將它填為第一志愿的B考生,哪怕“綜合素質評價和比小分”A考生在前。
這樣一來,在志愿填報時,考生和家長其實就不必有太多的糾結和焦慮,只要孩子排序排在前面,其1至8志愿,都是能夠得到優先滿足的,相同分數內,不會因為志愿填報問題而導致“滑檔”心儀的學校。
變化五
增加民辦指標
到校生類別
原有享受校內指標生政策的民辦高完中(含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因分類登記造成初中和高中分離的民辦學校、在同一宗土地由同一舉辦者舉辦的初中和高中分離的民辦學校,均可以享受此政策。
解讀:這一項變化主要體現在:因分類登記造成初中和高中分離的民辦學校、在同一宗土地由同一舉辦者舉辦的初中和高中分離的民辦學校,均可以享受此政策。
以嘉祥錦江為例,今年嘉祥錦江的初中直升生,就既可以直升嘉祥錦江的高中部,也可以直升嘉祥錦江的高中學校。
此外,全市今年將通過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進一步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計劃,預計全市新增投用普高招生學校10所以上,同時擴大縣域優質高中指標到校生名額,試點小學、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貫制和初中、高中六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學段壁壘和“分數至上”的偏差,再增一條無需中考即可上高中的途徑,可以說未來中考和高中培養模式的新圖景已開始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