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佳
6月23日,四川、重慶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專題調研座談會上傳來消息:目前,國家能源局已牽頭成立川渝特高壓、疆電入渝工程工作專班,加速推進跨省電力通道前期工作。
今年全國人代會上,四川代表團和重慶代表團共同提出關于加快推進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的建議。6月20日—23日,川渝兩省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專題調研。“凸顯了推動解決相關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展現了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在助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落實上的責任擔當。”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劉守民說。
基礎扎實
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正當時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周曉強認為,黨中央高度重視能源技術進步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4天時間里,川渝兩省市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走進重慶北碚區、兩江新區,四川內江、成都等地,感受川渝兩省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供應互濟互保、能源服務互聯互助等方面的成效。
作為兩地共同謀劃的重大項目,華能重慶兩江燃機電廠二期項目正在擴建中。了解到該項目投產后將成為國內裝機規模最大的燃機發電項目之一,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史浩飛很振奮:“這將為川渝電網一體化清潔低碳發展增添強大動力。”
以重大項目支撐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調研途中,好消息接踵而來——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疆電入渝工程、川氣東送二線,預計年底前具備開工條件;
川渝千億立方米天然氣產能基地建設穩步推進,1—5月累計產氣268億立方米,完成投資約186億元;
西南百億立方米儲氣庫群已投用相國寺儲氣庫,開工銅鑼峽、黃草峽、老翁場、牟家坪等儲氣庫……
氫能被認為是實現雙碳目標的良好供能手段和儲能載體,也是調研中代表們關注的焦點。
在位于成都的東方電氣集團,代表們體驗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并走近氫燃料電池示范生產線,詳細了解氫能產業鏈如何“大顯身手”,對正在孕育的這個萬億級的“新賽道”充滿期待。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代表們認為,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有基礎、有條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正當時。
補齊短板
解決能源問題還需下“繡花”功夫
“幾天的調研中,我們不僅看到川渝兩地能源稟賦的‘風光無限’,更切身感受到川渝兩地‘缺油少氣’的緊迫和壓力。”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陳朗說。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加速奔跑”,各項重大部署落地實施,解決與發展不匹配的能源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調研中,一組數據讓代表們頗為關注:2022—2025年電力保供預警,四川全部為橙色,重慶2022—2024年為紅色。“以前川渝地區能源消納能力有限,水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資源多數外輸東部沿海地區,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本區域內產電缺電、產氣缺氣矛盾日益凸顯。”重慶市能源局局長王祖勛向代表們介紹,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短板,正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制約。
“建議國家支持大型水電站發電新增量、天然氣新增產量在川渝本地消納”“建議支持成渝氫走廊建設,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納入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助力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代表們有話要說。
“川渝能源保障一體化建設,既需要國家跨部門協調機制,也需要川渝兩地在適宜政策和科技創新上下‘繡花’功夫。”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建議,加快突破電能源、新能源及能源裝備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瓶頸,實現能源產業鏈一體化、核心技術研發一體化、應用場景一體化協同發展。
作為長期在金融領域工作的人大代表,周曉強建議建立常態化能源項目融資對接協調機制,及時推送具備融資條件的能源項目,推動優化清潔能源產業相關的界定標準,加強綠色金融對接支持,優化收益機制,提升清潔能源市場化融資能力。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王麒建議,發揮成渝地區高校密集、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通過設立成渝能源科技專項合作平臺、建設一體化人才市場等,實現產學研用的全產業鏈一體化架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目前,我所在的小康集團旗下賽力斯汽車使用的就是寧德時代在宜賓生產的電池。”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張興海認為,川渝兩地若以清潔能源一體化為抓手,強鏈補鏈,優勢互補,確保新能源汽車由電池到使用均采用綠電,同時協同推進氫能等其他清潔能源的研發及利用,必將為區域內形成優質且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注入新動能。
多位代表還特別關注儲能產業發展。四川省全國人大代表蔣衛平認為,成渝地區用能結構以水電為主,水電能源具有明顯的季節波動性特點,儲能可有效實現電力供需時間轉移,解決新能源消納、增強電網穩定性、提高配電系統利用效率。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黃玉林則注意到,目前多個省份下發配儲要求、提供補貼獎勵推進儲能產業發展,“建議通過編制發展規劃、聯合開展不同場景新型儲能應用示范等,加快川渝新型儲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