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31日電(單鵬)近日,四川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條例》(下稱《條例》)等地方性法規。30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在成都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條例》有關情況。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四川作為農業大省,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擔負著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2024年,《條例》制定被納入四川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并列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年度立法計劃。
新聞發布會上,據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楊筠介紹,《條例》共6章38條,明確原則和機制,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合力;規范規劃編制和報批程序,強化項目實施管理;結合實際,健全管護和保護利用規定;完善保障監督舉措,加大對有關事項的監管、考核和追責。
《條例》突出了四川省的地方特點和特色。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王犁田表示,《條例》聚焦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這一核心目標,并按照地形地貌、水源條件、障礙因素等,因地制宜將四川劃分為五大類區:一是成都平原區重點開展條狀水田建設,配套田間灌排設施;二是盆地丘陵區側重坡耕地改造,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和配套建設小型水源工程,合理布置田間灌排渠系;三是盆周山區加強梯田(地)建設與農田宜機化改造融合,加強坡面土壤涵養與保護;四是攀西地區注重小型泵站和農田輸配電建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與水肥一體化融合;五是川西高原區建設引水、提水工程,加強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
《條例》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法治手段引領保障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當前,四川省高標準農田累計建設數量居全國前列,但任務還很重、難度也較大。比如,要將四川省被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二臺土、三臺土等建成高標準農田,任務十分艱巨;盡管農田基礎設施持續完善,但四川丘陵地區和廣大山區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水平與實際建設需求差距大。此外,“重建輕管”現象仍然突出,需要建立完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長效機制。
四川省人大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委員蔣偉表示,制定《條例》既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具體舉措,也是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的實際行動。《條例》是促進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的重要舉措,對高標準農田的規劃、建設、管護、利用、保障、監督等活動進行規范,明確了有關方面的法定責任,為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提供了法治遵循。
據悉,《條例》將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