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3日電(吳平華)3日,簡陽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四川省、成都市“兩會”精神,研究部署簡陽貫徹落實措施。簡陽市委書記王凱主持會議并講話。

王凱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決策部署,堅持高質量發展主題不動搖,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四川省、成都市“兩會”精神,持之以恒強基礎、揚優勢、提能級,全力以赴推動高質量發展,爭做縣市新城加快發展的“排頭兵”,以實際行動在成都“經濟大市挑大梁”中展現更大作為。
會議傳達學習了四川省、成都市“兩會”精神,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曹立軍參加成都市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簡陽代表團會議時的講話精神。
會議指出,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成都市“兩會”精神上來。省、成都市“兩會”是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蓄勢之年召開的重要會議,亮出了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規劃了2025年發展“路線圖”,對于我們提振發展信心、凝聚發展力量,更好服務和助推四川、成都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市上下要深入學習貫徹省、成都市“兩會”精神,聚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和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曹立軍出席簡陽代表團全體會議提出的工作要求,逐條逐項研究具體落實舉措,堅持把共性要求抓到位,把個性要求抓出彩,持之以恒強基礎、揚優勢、提能級,全力以赴推動高質量發展,爭做縣市新城加快發展的“排頭兵”,以實際行動在成都“經濟大市挑大梁”中展現更大作為。
會議要求,要對照省市“兩會”工作部署扎實抓好各項工作。
要堅持搶抓機遇,不斷增強發展競爭力。主動服務中央和省市重大戰略部署,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三中心一基地”建設等發展機遇,落實好“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工作要求,以“東雙簡”特別合作區建設為牽引,深化區域協同發展,做優做強城市核心競爭力。
要聚焦“立園滿園”,不斷夯實發展硬支撐。圍繞“做強園區‘硬支撐’”“做好園區‘軟環境’”“做優園區‘精服務’”,加快園區基礎設施、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精準服務、集成服務、增值服務”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進解優促”活動,為企業紓難解困,做好重大項目服務保障。用圈鏈思維謀劃產業布局,在成都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重點產業鏈中找定位強擔當,推進“立園滿園”工作,培育新興產業、壯大優勢產業,引進鏈屬企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集群鏈式發展的良好態勢。發揮算力資源優勢,推動“以算引數、以數帶產、價值轉化”,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超級引擎”。
要緊扣區位優勢,加快打造開放發展新高地。利用天府國際機場這一戰略資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參與和舉辦重大外事活動,高標準承辦好世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加快塑造“天府門戶、空港簡陽”城市品牌,服務成都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配合重大項目建設,構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推動成都東部物流港建設,強化對外交往鏈接度。
要推動城鄉融合,加快打造鄉村振興新標桿。堅持把深入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作為謀劃一切工作的邏輯起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推進“揭榜掛帥”行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抓好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工作,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農業農村局要深入思考“活鎮”賦能,提升中心鎮的場鎮功能品質和片區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各鎮街要立足自身優勢,加快推動鎮域經濟繁榮發展。
要厚植民生福祉,大力建設美好生活幸福城。堅持以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為引領,統籌謀劃民生項目,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聚焦“一老一小”,實施“銀齡行動”,推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普惠服務。
要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招商工作效能。擬定全市全員攻堅招商方案,全面掀起“大抓招商、大抓項目、大抓發展”的熱潮。形成一產、三產及細分領域產業政策,為項目招引、產業引聚工作提供政策指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針對重大產業化項目組建企業服務專班,配備一對一服務專員,構建全鏈條“幫代辦”服務體系。按照“事業需要、干部跟進”的原則,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形成招商干部庫,把“懂產業、愛招商、有辦法、有激情”的干部充實到招商隊伍中,選拔具有經濟、產業、商務等專業背景和熟悉城市環境的干部到招商一線。深入踐行“部署、落實、督查、反饋、改進”閉環工作法,大力培塑敏感敏銳、立說立行、創新創造、認真較真、實干實效作風,在產業發展、園區建設、項目攻堅、縣域突破、對上爭取等方面持續發力,爭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實干家。
會議強調,要迅速掀起學習貫徹落實省市“兩會”精神的熱潮。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組織傳達學習,廣泛開展學習研討,把“兩會”精神落實到指導行動、深化工作、促進發展上。簡陽市人大常委會、簡陽市政協要發揮各自優勢,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大局,同頻共振、同軸運轉,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多出助推之力,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好省、成都市“兩會”精神。市委宣傳部要精心謀劃宣傳宣講,推動“兩會”精神深入基層、深入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