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在今年蒲江丑柑網購節上直播帶貨
將自家最后一批公式公式柑裝上車,蒲江縣西來鎮果農楊玉彬驅車前往丹棱縣齊樂鎮,簽下了40畝丘陵地的承包經營權——他要在這里再種一片以春見和不知火為主的標準化晚熟柑橘。作為年收入上百萬、且有自己電商渠道的柑橘種植大戶,楊玉彬早有去周邊擴大基地的打算,可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是蒲江、丹棱兩地提出的新目標:打造全國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
這是統一思想后的謀定后動。隨著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深入推進,兩地從“兩隔壁”變成了“一家人”,建立了蒲丹都市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我覺得這個機遇不應該錯過。”楊玉彬說。
思考
產業相近
競爭還是攜手?
沿著新修的蒲丹路從蒲江一路到丹棱,兩邊成片的柑橘果園,景致別無二致。
“兩地的土壤氣候條件差不多,柑橘品種也差不多,看上去沒什么區別,但內行知道,兩地柑橘的市場表現還是很不同的”楊玉彬告訴記者,蒲江的柑橘技術、管理相對更成熟,標準化程度較高,品牌推廣力度也走在全省前列,尤其是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讓蒲江晚熟柑橘在全國都很有名,價格也相對較高且波動不大;丹棱的柑橘產業歷史悠久,在人工、土地租金等成本上有優勢。
從兩地的產業數據可見一斑。柑橘是蒲江縣三大農業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以“蒲江丑柑”為主的晚熟柑橘標準化種植基地已達25萬畝,年產量50萬噸,品牌價值達85.61億元。“蒲江丑柑”先后獲評“全國十大最具魅力農產品”等多項榮譽。丹棱縣被譽為“中國桔橙之鄉”,國家級綠色雜柑原料基地。截至目前,該縣桔橙種植面積達18萬畝,產值達30億元。“丹棱桔橙”已第4次躋身中國區域品牌百強榜,品牌價值達48.25億元。
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產業相似,如何避免惡性競爭,讓產業良性發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成為“一家人”的蒲江和丹棱,迅速作出了選擇:競爭,不如攜手,發揮各自的優勢,讓1+1>2!
合作
謀劃建立
共同的電商產業園
合作共贏需要精準的資源匹配,通過充分發揮地理區位、空間承載、資源稟賦等優勢,提升生產力布局的集聚程度和協同效應。
“并不是強制不再殺價那么簡單。”楊玉彬說,他正在幫丹棱果農王偉聯系蒲江的電商。王偉的柑橘品質、成熟度都符合要求,但就是銷售不暢,前段時間,楊玉彬請蒲江白云果園合作社幫助王偉村上進行電商直播,不到2小時2000余件不知火便銷售一空,現在他已經成了許多丹棱果農的“經紀人”。“他們需要銷售渠道,我們需要更多貨源,大家各取所需,今后是共生共贏的關系。”楊玉彬說。
嘗到合作的甜頭,尤其是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機遇,讓果農合作的熱情越發高漲。隨著蒲丹路的打通,相鄰區域紛紛自發打通“斷頭路”,交通更加順暢;蒲丹都市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啟動后,雙方正在謀劃建立一個共同的電商產業園,統一納入成都的物流體系,解決快遞物流的問題;有了產業基礎,兩地還在大力發展農商文旅體,共同推進全域農業產業“景區化”建設……
今年剛出臺的《晚熟柑橘種植技術規程》,更是讓兩地柑橘產業打造有了共同的依據:這份由蒲江縣編制的《規程》已獲批省級標準,包括園地選擇與規劃、苗木、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果實采收與分級、檔案管理九個部分,涵蓋了晚熟柑橘種植過程中遇見的大多數實操性問題。
“有了《規程》,就能更有效地聯合周邊晚熟柑橘基地,抱團提升產業標準化程度和產品品質。目前我們已經建立起蒲江縣網絡交易大數據監管系統,搭建蒲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并將丹棱等周邊區域納入進來,實現統一管理。”據蒲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富程介紹,有了這個基礎,下一步該縣將聯合邛崍市、眉山東坡區、丹棱縣等周邊柑橘產區聯防聯控,優勢互補,打造中國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
本報記者 陳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