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映秀鎮。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汶川4月22日電 題:汶川走出地震陰霾 “無憂城”奮力新生
作者:單鵬 安源
“布瓦村海拔高、日照充足,結出的果子甘甜可口,去年大櫻桃銷售額達500萬元(人民幣,下同),青紅脆李銷售額約2100萬元,‘不下山’就被搶售一空。”在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威州鎮布瓦村,碗口粗的果樹整齊排列,村民衣著樸素,在林間弓腰忙碌、澆水施肥,該村村副主任李權英說,最近正值施肥季節,“過不了1個月,今年的大櫻桃將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各地。”
布瓦村蒸蒸日上的水果種植,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的縮影。2008年5月12日,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造成逾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傷亡。地震發生后,中國政府迅速展開規模空前的抗震救災行動,震后不到1個月,《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施行,在18個對口支援省(市)與震區民眾攜手共力下,三年恢復重建目標圓滿完成。
在汶川縣威州鎮,滾滾岷江穿城而過。沿江兩岸,新建不久的步行棧道和涼亭是當地人茶余飯后“擺龍門陣”的常去處。川西風格的“無憂·紅輪橋”和“無憂·玉輪橋”橫跨岷江,一到夜間彩燈斑斕。“古代汶川因易守難攻,被稱作‘無憂城’。”汶川縣城鄉規劃服務中心主任汪永峰表示,在當代“無憂城”有了新的含義,“汶川災后重建時,我們希望打造一個以休閑康養、觀光旅游為特色的新汶川。”
“每年來村里采摘櫻桃、脆李子的游客排起長隊,為什么不發展旅游業?”帶著這個疑問,今年李權英專門組織部分村民赴外地學習民宿經營。布瓦村位于威州鎮岷江西岸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除了百畝果園,該村還擁有3座千年稀有的黃泥羌碉,“我們正醞釀從農業向旅游業的新一輪轉型。”李權英說。
交通是汶川災后重建的重點領域之一,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動脈”。“如果沒有發達的交通網絡,汶川農業、旅游業發展將面臨瓶頸。”汶川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吳利鋒分析說。
在汶川北部,幾十個村落分布在連綿起伏的高山峽谷中,原有的農村公路地震中受損嚴重。受制于復雜險要的地勢,該區域道路重建并非易事,“我們克服了各種困難,不到3年全縣110多個行政村都通了硬化路,總里程約755公里。”吳利鋒表示,如今汶川每年投入上億元資金升級改造農村公路,提升其抗災通暢等級。
“如果說汶川災后重建中‘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那最現代的可能是醫院。”在震后新建的汶川縣人民醫院中,重癥監護室(ICU)、血液凈化科、腔鏡中心、眼科、肝病科、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隨訪中心等科室相繼成立,該院副院長周昀表示,如今患者不出遠門就能享受一流的醫療服務。
作為外科醫生,周昀完整經歷了震后的傷員救治,“震后3個月,我們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醫院’收治了幾千名門診患者及400多名住院患者。”這段經歷讓周昀看到生命脆弱,讓他思考醫院如何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如今醫院的硬件設備、就醫流程、信息化等有了巨大飛躍,可以滿足民眾多種醫療需求。”周昀表示。
“希望人們看到汶川的改變。”汶川縣映秀鎮,這座曾被地震完全摧毀的小鎮如今已變成風景秀麗的山水小城,50多歲的中灘堡村村民馬瓊霞說,地震后,曾經重工業集聚的映秀鎮走上了旅游發展道路,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馬瓊霞還是“我愛我家”志愿者映秀分隊隊長,十幾年來,每逢節假日為外地游客提供志愿服務已是她的習慣,“經歷了地震的人們更堅強,也更懂得互助的意義。”馬瓊霞直言,自己永遠忘不了當年被解放軍從倒塌的房屋下背出去的場景,“回想起地震,時至今日還會難受,但人終究要往前走,擁抱新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