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0日電 (吳平華 林芝 張家敏)近年來,珙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為抓手,以“基本醫療有保障”為底線,在政策宣傳、預警監測、精準參保、制度保障方面下功夫出實招,用“四張網”形成困難群眾醫保綜合保障“閉環”,不斷提升參保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思想認識,通過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等載體,組織黨員干部學習中央、四川省、宜賓市縣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決策部署,厚植黨建根基。將黨建與醫保服務充分融合,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星級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結合群眾需求開展“局長走流程”、社區志愿服務、黨員干部換位為“辦事群眾”等多形式的服務活動20余次,將醫保政策真正送到基層;組建黨員先鋒隊深入鎮、村(社區)、醫保服務點常態化開展醫保政策面對面宣講、“醫保大講堂”等多形式的政策宣傳活動,全面系統解讀醫保政策法規,提高業務水平和經辦服務能力,今年以來,在全縣13個鄉鎮、162個村、17個社區開展醫保政策培訓40余次。
建立參保動態篩查制度。以推進縣、鄉(鎮)、村(社區)三級醫保經辦服務網格化建設為契機,黨員干部帶頭走村入戶,收集村社、公安等戶籍、人員信息,定期開展系統數據比對排查,建立漏保、斷保尤其是未參保困難群眾臺賬,推送至鄉鎮共同研判分析,推進應保盡保;建立重點對象實時監測制度。
聯合民政、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建立常態化監測預警機制,利用醫保信息平臺進行“線上”排查,對經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費用超過1.6萬元的人口納入預警范圍,由監測員每月5日前將可能導致農戶返貧致貧的風險線索推送至縣農業農村局,珙縣農業農村局匯總梳理后逐級推送至鎮、村監測員,由村級網格長組織黨員干部實地監測排查,建立風險線索嚴格核查反饋制度。
設立黨員示范崗,指導鄉鎮對風險線索核實嚴格把關并及時反饋,對風險推送醫療合規自付超過1.6萬元的農戶、因病因災因殘的困難戶重點關注,確保風險線索核查全面、準確,做到及時預警、提前介入,實現早發現、早幫扶、早救助。今年以來,共推送民政風險數據居民1427條,職工93條,共計1520條;推送農業農村局風險數據居民1179條,職工93條,共計1272條。
統籌部署,形成省、市、縣多方聯動協調落實應保盡保措施的工作機制。與省市聯動,異地就醫有“醫靠”。黨員幫扶干部定期走訪排查,建立困難群眾異地參保臺賬,定期聯系上級部門核實跟蹤市外參保人員信息,有效破解困難群眾漏統漏繳難題;與部門聯動,醫療救助暖民心。鄉村振興、民政等部門每月10日前向醫保部門推送困難群眾動態增減明細,醫保部門對其參保信息和醫療報銷情況進行核實,及時反饋至民政、鄉村振興及鄉鎮,確保其“基本醫療有保障”,并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政策規定及時給予相應救助;與鄉(鎮)聯動,動態參保減民負。
對部門提供的動態新增人員,建立動態參保臺賬,通過大數據將未參保人員信息反饋至各鄉鎮,鄉鎮在30日內完成參保繳費工作,實現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參保全覆蓋。截至目前,51930名困難群眾已實現100%參保。
積極發揮黨建創新優勢,推進醫保經辦服務向基層延伸,18個事項下沉到鄉鎮便民中心、11個事項到村,有效減輕救助對象來回跑路。規范經辦體系建設,投入25萬余元,對13個鄉鎮政務中心醫保窗口和17個社區醫保服務點進行規范化建設,積極協調各單位替換電腦70臺分發到村級衛生室,解決群眾辦理醫保事項和醫療報銷“最后一公里”問題。
分類實施參保資助,通過全額資助、定額資助等方式對困難群眾給予資助,夯實醫療救助兜底保障基礎。今年1-10月,全縣居民住院68167人次、享受基本醫療統籌基金報銷17670.48萬元,職工住院7882人次、享受基本醫療統籌基金報銷3677.02萬元,醫療救助55860人次、醫療救助基金報銷1102萬元。
強化事后回訪,采取隨機電話調查、黨員干部日常走訪等方式了解困難群眾參保、待遇享受情況,形成閉環機制,確保政策落實到位,筑牢醫療保障防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