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2月25日電 (中新財經 左雨晴) 落實“雙碳”目標,數字化正在成為實現轉型升級的“助推器”。推動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協同融合發展,成為當下不容忽視的議題。
2月25日,以“數字引領 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在成都成功舉行,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索數字化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路徑。
綠色經濟為何需要數字化?
“中國式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的經濟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走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協同融合發展之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楊開忠表示。
楊開忠指出,走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協同融合發展之路,是抓住和引領新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內在要求,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既符合培育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需要,也符合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楊開忠發表演講。 左雨晴 攝
“為落實走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協同融合發展之路,必須把握和強調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法和基于數字化網絡的解決方法。”楊開忠強調,其中,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法是指與自然合作以減緩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糧食安全、改善人類健康狀況或增強人類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使生態系統造福人類的發展過程;基于數字化網絡的方法強調通過互聯網絡收集、整合、分配資源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支撐經濟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杜祥琬認為,數字技術在能源方面,特別是在電網當中如何應用以提高效率,意義非常重大。
“要正確認識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先立后破。”他表示,我國的煤炭油氣并不富足,煤炭儲采比僅40年,因此要注意節約高效清潔利用煤炭,同時也要逐步發展非化石能源。“這樣先‘立’,‘立’得足夠了再逐步減少煤炭。”
數字化如何“助推”綠色經濟?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指出,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危害健康的同時也會對社會經濟造成重大損失,而數字化正在為環境和人體健康監測提供技術支撐。
“數字孿生——觀測數據以及模型的融合,為我們預測未來環境和氣球變化提供了非常強有力的工具;個體健康方面,暴露組學和多組學結合起來,在大數據結合機器學習的挖掘里,也為我們揭示健康產生的原因以及干預和防護,保護我們每個個體的健康,顯得越來越重要。”
“ChatGPT也好,AI也好,它只是改變一種方式,給我們提供一種更有效的工具。”在歐盟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電子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任福繼看來,先進智能可以助推綠色發展。
“先進智能主要是把虛擬的經濟,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提高效率。”任福繼表示,2030年的碳達峰,以及2060年碳中和,必須要基于先進智能的理念技術革新,促進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推動產業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
聚焦碳普惠 多項重要成果發布
在本次論壇上,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還發布了四項重要成果:宣布數字碳中和認知中心公益平臺籌備啟動;發布《中國碳普惠發展與實踐案例研究報告》;發布“2022 數字碳中和案例征集活動”成果和“碳減排數字賬本”;為數字空間綠色低碳行動輪值單位授牌。
“碳普惠作為一種低碳發展機制創新,旨在鼓勵個人和中小企業的低碳行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企業生產低碳轉型,提升全社會低碳發展水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田成川在論壇上表示。
據介紹,《中國碳普惠發展與實踐案例研究報告》梳理了我國碳普惠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對碳普惠的內涵、特點、優勢及作用進行了闡釋,并通過案例研究提煉出當前全國各地開展碳普惠的類型及不同特點,提出了促進碳普惠發展的對策建議。報告的發布將有助于全社會了解碳普惠推動碳普惠、實踐碳普惠。
作為數字碳中和的典型產品之一,以數字云的形式搭建的第三方綠色生活減碳計量底層平臺——個人數字碳賬本的出現和成長發展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據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介紹,碳賬本可將每個人的碳減排量量化、可視化。“一位點外賣早餐的辦公室職員,在下單界面選擇無需一次性餐具,成功下單后,他的碳賬本獲得了45.72克碳減排量。在同一時間,分散在北京、山西、四川瀘州等地的人們,在正常工作生活的同時,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愿景,貢獻了他們的碳減排量。”
“個人日常生活的碳減排行為雖然比較微小,但是疊加起來就是規模相當龐大的減排量,促進微小處改變碳排放習慣的養成,整體上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這就是碳賬本的重要貢獻。”杜少中表示,碳賬本以數字化方式帶動每個人參加碳減排行為,推進數字碳中和成果的應用,支持地方政府碳普惠平臺建設,為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提供了典型案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