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輝查閱書籍。 王磊 攝
(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北川縣委統戰部原部長李光輝:我們都是感恩奮進的“北川人”
中新網綿陽1月19日電 (記者 王鵬)“在我們北川,沒人強調自己的民族,也從來不說你是羌族人,我是漢族人,因為我們都是‘北川人’。”近日,回憶汶川特大地震對北川的影響以及多年的重建之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委統戰部原部長李光輝動情地說。

李光輝在工作中。 王磊 攝
13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讓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被公眾熟知。地震中,北川縣所有鄉鎮全部受災,2萬多名同胞遇難,老縣城被夷為平地,全縣道路、通信設施、工業企業幾乎盡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億元。
而在汶川特大地震所有震區中,北川的重建任務最重——唯一異址重建新縣城,異址重建5個鄉鎮,全拆全建2個鄉鎮。

生活中的李光輝(中)。 王磊 攝
“北川因災形成的特殊矛盾很多……”李光輝回憶,震后重建中,原來屬于安縣(現安州區)的安昌鎮、永安鎮以及黃土鎮的6個村8萬余人被劃入北川后,因地域擴展、縣城遷建產生的地域差異、心理差異、情感差異和習俗差異,給全縣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帶來了極大影響。
據介紹,當時兩邊居民存在一些磨合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新老北川人從地域、文化、情感、心理上融入新北川,從而推動各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是當時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民族融合歸根結底是人的融合,只有人員融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增進民族認同。”李光輝回憶,那幾年,北川縣組織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一起座談、聯歡,為轄區群眾的聯姻、交友牽線搭橋,讓新老北川人成為一家親。“同時,我們打破基層干部的地域和民族界限,著眼于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實際,實現了干部人選統籌配備,這一做法還延伸到了教師、醫護人員等崗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光輝(左)在北川縣企業調研。 受訪者供圖
北川境內有30多個民族,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每年都會舉行歌會、聯歡活動。據李光輝介紹,為了促進民族融合,增進各民族群眾之間的感情,北川比以前更頻繁地舉辦文化活動,引導各民族團體主動參加。
“如今我們再去歌會上看看,漢族群眾的民族歌舞比其他民族群眾還唱得好、跳得好,場面格外和諧,其樂融融。”李光輝說,這一幕,是北川民族團結進步的縮影。
2018年,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際,從地震創傷中堅強站起來的北川,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2019年,北川被國家民委評選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說起這兩件大事,土生土長的北川人李光輝不無自豪。他說,地震發生后,當全國人民的愛心向北川匯聚,所有北川人都鼓起了重建家園的勇氣,“我也要替遇難的人好好活下去,好好工作,為北川人民服務。”
其實,當記者了解到李光輝當年的經歷,便更能理解他“為北川人民服務”的初衷。
2008年地震發生時,李光輝在小壩鄉任鄉長。地動山搖之際,他與同事從辦公室跑出,躲過一劫。震后一個月,他被火速任命為片口鄉黨委書記,當時的任命文件未蓋公章,是“白頭文件”,因北川縣政府已是一片廢墟。后來他去擂鼓鎮工作,重點安置北川老縣城過來的老百姓,親身經歷了震后重建的全程:從廢墟到帳篷再到板房,最后板房拆掉,建永久性住房。
談及那段歲月,這位53歲的羌族漢子眼眶通紅。他說,北川人民靠著全國人民的愛心重建了家園,“感恩”二字,早已融入血液。
多年在統戰系統工作,李光輝更見證了無數普通人、企業家的無私。在脫貧攻堅中,北川禹珍事業有限公司在6個貧困村試點黑豬養殖,引導帶動500余戶農民成為養豬專業戶,實現戶均增收超1000元;疫情防控中,北川成宇藥業多方籌措防疫物資,為北川防疫貢獻重要力量;2020年8月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中,一家企業不顧自身損失,第一時間把機器、人員全部投入生命通道的搶通中……
“這些都是北川被愛心澆灌下生長出的大愛。”李光輝說,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北川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