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秦淵。 何美錕 攝
(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民進巴中市委會主委秦淵:用文學藝術的感染力凝心聚力
中新網成都2月26日電 (韓金雨)“統一戰線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我們文藝工作者可以用文學藝術的感染力來實現教育引領,凝聚更多的人心、更多力量。”四川省巴中市政協副主席、民進巴中市委會主委秦淵近日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文藝工作者能夠在統戰工作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本著對文藝事業的濃厚熱情和激情,秦淵在1990年參加工作后便開始不停創作各類文學作品。截至目前,秦淵已創作了300多件文藝作品,包括大型四川曲藝劇《望紅臺》、大型話劇《滴灌》、大型民俗音畫《下里巴人》等。他的作品獲國家級、省級大獎40多個,其中6件作品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4件作品獲全國群眾文化藝術最高政府獎“群星獎”,3件作品獲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
談及創作靈感為何源源不斷時,秦淵表示:“我的靈感其實就是我腳下的這塊土地,紅色文化、紅軍精神時刻浸潤著、感染著我,激發我的創作激情,帶給我創作靈感。”
在采訪間隙,秦淵誦讀了詩歌《活著》。“你曾熱血染紅大地,那是為了今天的美麗,你曾吞下凄風苦雨,那是為了今天的甜蜜……”他慷慨激昂的嗓音似乎又喚醒了那段悲壯感人的歷史。
2002年,秦淵第一次到位于巴中市通江縣的王坪烈士陵園時,在7800多名紅軍英烈的集墓前創作了詩歌《活著》。“我想到他們也曾和我們一樣年輕,他們也需爹娘的疼,也渴望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他們為了老百姓的翻身解放,卻流血犧牲,靜靜地躺在這里。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姓,不知道他們的名,只知道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工農紅軍。想到這里,我的眼淚唰地流了下來,我一個人坐在烈士墓前,流著眼淚在煙盒的錫箔紙上寫下了《活著》。”
2021年7月,由秦淵編劇的大型四川曲藝劇《周永開》首演。該劇采取意識流的表現手法,以共產黨員周永開為軸心,講述了他從參加革命到投身建設、再到離休之后的三個人生階段的重要經歷。在創作的過程中,秦淵曾一度感到十分困難。“如何用藝術的手法把這樣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在舞臺上‘立起來’,將那些真人真事和藝術完美結合,對我們來說其實難度很大。”
身為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寫作對象,才有可能在思想上無限接近他。為了解決創作中的難題,秦淵除了無數次翻看周永開的往事、經歷之外,還與周永開深入交流,向他請教各種問題。
“通過和周永開的見面、接觸,我被這位優秀共產黨員的優良品質所深深震撼。”秦淵感慨道。就是懷著這樣一份對周永開崇敬的情懷,秦淵在周永開的人生歷程中,選擇了幾個重要且具有代表意義的點,然后通過破陣式結構并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將這位“七一勛章”獲得者的人生經歷完美呈現了出來。
無論是20年前的詩歌《活著》,還是最近的曲藝劇《周永開》,紅色元素一直都是秦淵作品中的主旋律。在他看來,這些紅色元素結合藝術手法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具有精神感召力,可以激勵人們不忘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力量。“作為紅色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后代,這種信仰和精神是我們需要堅定不移傳承和弘揚的。我希望這些作品可以感染、教育、鼓舞更多的人。”秦淵說。
除了積極創作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以外,秦淵還不忘其民主黨派成員的身份,一直活躍在參政議政的舞臺,為當地教育、文化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巴中市愈發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大力推進了光霧山、諾水河、南龕山等一批景區、示范區的“文化+旅游”發展新模式。“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旅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所以民進巴中市委會從文旅融合發展角度上出發,發揮黨派特色優勢,提出了很多有效建議。”秦淵表示,其中包括整合南龕山景區內的南龕石窟、將帥碑林等眾多景點、提升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展陳,將它打造成一座“文化之山”的提案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采納。
談及未來的文學創作題材,秦淵表示,巴中是一個文化資源的寶庫,除了紅色文化資源之外,還有眾多歷史人文資源、綠色生態資源。“未來,我會在反映現實生活、時代進步,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進行深度思考,展開藝術創作。”秦淵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