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無黨派人士馮遠:安全是所有建筑結構設計的出發點和底線
中新網成都3月19日電 (記者 賀劭清)“汶川大地震距今已有10多年了,但震區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時刻提醒著從事建筑設計的我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在災害面前,哪怕1%的失誤,也可能危及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建筑必須100%安全。”無黨派人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馮遠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建筑結構設計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建筑物的安全性,應該始終是結構設計的出發點和遵守的底線。

馮遠在工作中。 王磊 攝
作為中國結構工程大師,馮遠從業近40年來主持或參與的建筑工程項目獲得了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中國勘協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等國家、省部級工程設計獎勵70余項,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項10余項。她不僅設計了中國最大跨度的鋁合金單層網殼結構,在中國首創了大開口車輻式索承網格結構和剛性屋面索穹頂結構,還在2020年創新設計了全球首例大開口索穹頂結構,用于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場館建設中,填補了中國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建筑技術的實力。

馮遠在工作中。 王磊 攝
在馮遠看來,建筑物的安全性不僅是一名結構工程師的基本職業要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與2013年雅安蘆山地震發生后,馮遠和同事第一時間前往震區進行建筑物震害評估,并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建筑等進行回訪。
“我想要把從地震中吸取的教訓與寶貴經驗記錄下來并宣傳出去,組織了技術人員將收集到的震害資料整理分析,撰寫了《來自汶川大地震親歷者的第一手資料——結構工程師的視界與思考》專著,希望能為建筑抗震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馮遠表示,汶川特大地震雖然已過去了10多年,但自己一直持續進行建筑抗震研究,先后參加了30余場抗震相關的學術會議,希望通過學術報告與專家同行交流研討,探索抗震技術。
近年來,中國建筑業蓬勃發展,高大密集的建筑物不斷涌現,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但中國幅員遼闊,地震災害仍頻發不斷;城市建設還面臨諸多發展難題;建筑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建筑使用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大多是由于對建筑物了解不夠造成的,比如錯誤拆改、盲目增加使用荷載、使用不當或維護不及時等。”馮遠介紹,如果能夠讓用戶提前了解關于建筑性能、裝修、使用維護注意事項等信息和知識,對房屋說明書有所了解,類似的安全事故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馮遠與同事交流。 王磊 攝
經過調研,馮遠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關于加強執行住宅使用說明書制度的提案》,強調在《住宅使用說明書》中要詳細說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結構型式、抗震抗風等參數、采用各類材料品種與環保性能等必要信息,使消費者做到知情購買,合理使用居住,盡量避免事故發生。該提案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采納和重視,并在《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中得到了具體體現。
一般人認為技術工作枯燥,尤其是建筑設計行業,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加班、辛苦”成為建筑設計行業的特點。但馮遠卻說:“在這種特點的工作歷練中,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努力,懂得了如何去享受挑戰、享受過程,把技術創新變為快樂。”
在馮遠看來,當今建筑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建筑設計師的挑戰越來越大,未來自己會繼續練好內功、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做好熱愛的工作,為中國城鄉建設作出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