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統戰人說統戰事)鐵騎力士“掌門人”雷文勇: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用技術帶動百姓致富
中新網成都4月30日電 (單鵬)“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要吃水不忘挖井人。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小富在人、大富在天’。這個‘天’就是跟上了好的時代、黨的好政策。”近日,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四川鐵騎力士集團(簡稱鐵騎力士)董事長雷文勇在成都接受采訪時表示,民營企業家在得到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回饋社會,推動社會發展。
1992年,雷文勇從體制內“下海”,在綿陽成立鐵騎力士。創立之初,包括雷文勇在內,這家主營飼料的公司只有6個員工。如今,邁入而立之年的鐵騎力士已是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全國建有150余家分(子)公司,員工數達1.3萬。
“1992年,我就‘下海’了。和我一同創業的人,大多是直接打破‘鐵飯碗’、二話不說就跟我走的,我當時想在企業名字中賦予‘鐵哥們’的內涵,但‘鐵哥們’江湖氣太濃了,所以我就取名為‘鐵騎力士’。”談起企業名稱由來,雷文勇解釋道。

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四川鐵騎力士集團董事長雷文勇。 何浠 攝
雷文勇介紹,30年來,鐵騎力士從一家飼料型企業逐漸發展為科技食品企業。轉型背后,科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作為技術人員‘下海’,就是想以科技領先取得市場。1996年,我們提出‘科技是命根子,產品就是人品’,從商業邏輯看,鐵騎力士就是一家技術型企業。”
作為一位注重技術發展的企業“掌門人”,雷文勇深知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中國人要真正擁有核心技術,才能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一直致力于在種豬、種鴨、種雞方面投入資金和技術。”雷文勇表示。
以種豬為例,中國是世界上生豬生產與豬肉消費第一大國,但在種豬培育方面仍面臨“卡脖子”難題。對此,鐵騎力士堅持自主育種,從美國、加拿大引進優質原種豬,在育種體系、品牌塑造、肉質改良等領域同國外企業開展技術合作。
“未來,鐵騎力士將繼續堅持以自培為主、聯合選育的方式,通過精準環控、精準疫病防控、精準營養、精準選育、智能化測定等智能化云平臺,形成數智化育種,最大限度發揮基因潛力,加快破譯‘豬芯片’。”雷文勇說。
長期以來,雷文勇十分重視企業家社會責任。在新加坡管理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雷文勇以解決極度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研究方向,完成題為《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極度貧困治理研究》的博士畢業論文。
脫貧攻堅中,雷文勇選擇在地理位置偏僻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發展產業,幫助涼山民眾實現自主“造”血。起初,這一想法遭到集團內部高管反對,認為大涼山地區一無消費市場,二無現代農業基礎,而且運輸距離長、增加成本。雷文勇則認為,挺進大涼山正是一家社會型企業的應盡責任。2019年,鐵騎力士在涼山州喜德縣萬頭現代生豬擴繁場建成投產,全年出欄22萬頭肥豬,項目輻射該縣24個鄉鎮,喜德縣也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典范。

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四川鐵騎力士集團董事長雷文勇。 受訪者 供圖
憶及脫貧往事,雷文勇回憶了一則小故事:在四川省工商聯聯合喜德縣、鐵騎力士共同打造的鄉村振興實驗室揭牌儀式上,一位名叫吉克阿宏的喜德縣彝族同胞感動地說,“鐵騎力士比我的父母還親”。2019年,吉克阿宏與鐵騎力士合作建立生豬代養場。一年多下來,吉克阿宏家的代養場賣出2000多頭肥豬,純利潤超過40萬元。過去,吉克阿宏一家年收入還不足3萬元。“吉克阿宏讓我意識到,我們不僅僅是提供了技術、讓他致富,也讓他感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民族大團結。”
同時,雷文勇還不斷探索模式創新,針對生豬養殖受市場行情大起大落困局和疫病影響,推出“1211”生豬代養模式、“1+N”(即一個能人、N個貧困戶)能人帶動模式、“4321”精準扶貧模式、“T+優質生豬產業聯盟發展模式”等,讓更多農民加入產業鏈條、實現穩定增收。
2021年底,雷文勇獲評“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個人”稱號。對此,雷文勇表示,能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期盼在今后工作中‘再立新功’,讓中國農民的臉上充滿微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