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7日電 近日,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財政廳、鄉村振興局組織發改、財政、住建、文旅、鄉村振興、農業農村、中醫藥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部門、單位和高校的專家組成評審專家組,對全省36個申報2023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49個申報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項目首次進行聯合評審。

本次評審是進一步落實四川省委民族工作會議要求和完成省委統戰工作小組的重點任務,通過把民族類專項資金安排與村寨項目建設進行競爭性匹配,改變民族地區和散居地區各族干部群眾的發展理念,促進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實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
評審會上,參評村寨按抽簽順序依次陳述擬實施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建設思路、效益分析等申報陳述,按照突出工作主線、項目整體布局規劃、產業發展思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項目資金效益分析等指標進行專家評分,最終確定20個2023年度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27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項目進行重點支持,以此撬動各方面的政策、資金、資源來共同建設民族村寨。
從評審的總體情況看,各參評項目都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項目實施,充分體現出民族類專項資金的作用和性質。同時,按照有關資金管理辦法,各參評項目均確保超過70%項目資金用于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確保投入資金量的70%以上量化到村級集體經濟,確保確保每個項目直接受益和輻射帶動群眾不少于500人,取保受益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增速高于所屬縣(市、區)平均水平,充分輻射帶動各族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近年來,四川深入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程,把民族類資金和項目作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載體和手段,全力推動民族村寨的特色優勢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堅持“統籌整合、集中投入、全面撬動、科學管理”的原則,管好用活民族類專項資金,管理水平,使用績效和杠桿作用大幅提升,民族村寨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推動民族地區和散居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基層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探索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民族村寨高質量發展新路徑,一大批民族村寨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載體,成為全面展示四川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窗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