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6日電 題:石榴花開映天府 四川凝聚最強“向心力”
作者 王鵬 湯雁
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個民族成份齊全,擁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常住少數民族人口約568.8萬人。近年來,四川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經濟社會發展凝聚最強“向心力”。
構筑精神紐帶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我是中國娃,黑色的眼睛,黃色的皮膚,我們都有一個家,一個很大很大的家……”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昭美社區幼兒園,5歲的依火合英坐在話筒前,用普通話字正腔圓地作了一場演講。而僅僅在兩年前,這個彝族娃娃還只會說彝語。

“如今孩子們普通話越說越好,越來越自信,社區里的彝族老鄉看在眼里,也越來越重視教育。”昭美社區幼兒園園長潘怡然說。
這一幕,也成為四川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四川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深入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和“學前學普2.0行動”,民族地區全面使用全國統編教材,并組織推普互觀互學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推普氛圍。此外,四川還命名100所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學校,示范引領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舉辦第三屆全省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舞臺劇展演活動,全省1029所學校的1795件作品參與展演。
在理論研究領域,四川搭建的學術平臺豐富多樣——20所高校、科研單位被命名為四川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多次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等學術研討會;《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四川卷》編纂列入省“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體系不斷完善。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傳承保護是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全面完成《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四川省卷》編纂工作,開展全省少數民族古籍普查,策劃編纂《“雪域天路”——通往民族團結幸福之路》圖書,攝制“我們共同的節日”系列微紀錄片,四川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新的成果。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的作品被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推薦點贊;藏族畫師拉孟的唐卡《紅船精神》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涼山越西的彝族服飾亮相北京時裝周秀場……四川民族文化在傳承和創新中不斷迸發新活力。
聚焦更好發揮文物和文化遺產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積極作用,四川民族工作部門加強與文物等部門的合作,讓文物“活起來”,生動講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故事。
聚焦發展要務 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我們村的黑山羊養殖場和370畝臍橙園為村民們帶來穩定收入。”在涼山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的話道出了四川各族群眾共同邁步現代化征程中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別關心四川民族地區,專門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四川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四川民族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發生,也藏在許多細節里。
位于涼山州昭覺縣解放溝鎮的大石頭村,曾是一個人居環境“臟亂差”的村莊,如今“共享豬圈”和“共享牛羊圈”不僅方便村民養殖,而且解決了“人畜同用一鍋、同處一院、同進一門”問題。
“我們將地域特色與文化稟賦、農業資源與旅游要素相結合,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解放溝鎮黨委書記陳勁松說。
與此同時,四川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程為統攬,每年投入中央、省專項銜接資金近8億元,持續推進民族特色產業、民族手工業、民族村寨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項目建設。
“房子越住越大,車子越開越小。”阿壩州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村民歲澤朗布,用這一直觀感受描述近年村中的變化。以往,家家戶戶開著農用車去山上拉木頭。現在,家家戶戶都修起了民宿、開上了小轎車。
村黨支部書記孫建東說,村子是“第四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59戶257人中藏族約占八成。立足資源實際,以“牦牛養殖規模化、水電開發股份化、旅游服務產業化”的思路,實現了從傳統農業村寨到旅游精品新村,從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到年均收入達百萬元的轉變。
2025年,四川還將開展民族地區特色產品“走進大灣區”活動,組織民族地區優質企業、資源和產品赴大灣區等中東部發達地區開展推介,促進產地與市場對接,以消費需求拉動我省民貿民品、民族特色產品、手工藝品銷售,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共同現代化建設架橋梁拓渠道。
全方位嵌入 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攀枝花市西區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區,生活著漢族、彝族、傣族、土家族等20個民族。曾經收養了4個孩子的彝族媽媽、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陸學英帶動社區成立了“榴小籽”志愿服務隊,600余名各族居民積極加入。
“不管是哪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陸學英用樸實的話語詮釋著自己對民族團結的理解,也成為四川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注腳。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四川積極完善政策機制,創新工作方式,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加快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深入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等“三項計劃”,推動跨區域協作,全方位促進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方面,四川成績斐然。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創成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89個、省級1016個,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和廣元市、雅安市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在2024年9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四川11個模范集體、13名模范個人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2024年在各族青少年交流方面,受益群眾總人數88萬,其中線上25萬余人,線下63萬余人,跨省區雙向流動交流405場次,12萬余人參與。4個項目入選“三項計劃”全國試點示范項目,3個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四川還創造性開展“同運動·一家親”線上線下活動,吸引全省5000余所學校、1000余個宗教活動場所、5000多個村寨社區,超70萬名各族群眾參與,走出以體育賦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徑。
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相關負責人說,四川省民族宗教工作系統將堅持“緊扣主線抓落地,穩中求進創爭先”的工作基調,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開拓創新、主動作為,進一步提升四川省民族宗教工作質效,為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貢獻民族宗教工作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