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一隅。

杜甫草堂里的杜甫塑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姍姍 成博/文 肖雨楊/圖
杜甫草堂是如何建成的?杜甫在草堂的生活是怎樣的?杜詩所描繪的成都風物有多美?4月23日下午,著名作家阿來在杜甫草堂開設雅集,以《杜詩記草堂營建史》為主題,用杜甫寫的十首詩,還原草堂的從無到有。這些詩詞還將杜甫的生活情趣與唐代成都的市井風情描摹得淋漓盡致。阿來直言:“杜甫用自己的詩把這一過程,以及草堂建成后的生活情景都詳實地記錄下來。后人評價杜甫詩是‘詩史’,其實他首先寫的是個人經歷,個人所經歷的歷史。個人經歷映照著時代,構成更宏闊意義上的詩史。”
A
卜居浣花溪
這塊地杜甫很滿意
“至少從在秦州時開始,構筑一座可以讓一家得以安居的草堂就是杜甫的一個夢想。在此之前,他有更遠大的理想,那就是輔佐君王,改變社會:‘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這個理想早在戰亂之中,在他被貶為華州參軍,并最終棄官而去時就徹底放棄了。殘酷的現實擺在他面前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構筑一個能使一家人躲避風雨的安身之所。理想被不斷簡化,直到變成一座再具體不過的草堂。在成都,他這個夢想得以實現。”從杜詩中,阿來既讀出了杜甫顛沛流離的苦楚,更讀懂了他修建草堂的歡悅。
構建房屋,第一步就是選址。反映在杜詩中就是《卜居》。“當時他寄居在城西浣花溪畔的古草堂寺,選址自然就從日漸熟悉親切的浣花溪畔開始。果然,地址也就選在寄居寺院不遠的浣花溪畔,‘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阿來透露,今天為解這兩句詩,注解家為一件事爭論不休,那就是誰為杜甫“卜”了這個地方,并出錢為他修了草堂。“一方認為這個人是裴冕,一方認為裴冕與杜甫并沒有多么深的交情,加上這位節度使深諳權謀,且不愛詩歌,不可能資助杜甫構筑草堂。我覺得,這爭論一開始就有些偏了。修草堂第一重要的不是錢,而是要一塊地。大家都離開那個‘卜’,而只去說錢,并在此問題上聚訟不已,眼界有些狹窄了。我倒認為,這個主人就是裴冕,是身為地方長官的他給了杜甫一塊地。‘卜’本來就是選地的意思。”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這一句,看得出杜甫對這塊地是非常滿意的。阿來說:“一個棄官而去的布衣,不需要住在城里朝九晚五。這里江流縈回清澈,對一個面山臨水時寫過動人詩篇的詩人來說,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地方了。”
有人送錢有人送苗
草堂營建靠眾籌
地方選好了,要開建,自然需要錢。而對于流落至此的杜甫而言,需要用錢解決的問題,真的是個大問題。好在又有愿意接濟他的親朋好友。“《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資》。這位在王家兄弟中排行十五、官職是司馬的人是杜甫的表弟,他出城來看望杜甫一家,并送來修筑草堂的錢。‘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盼著錢來的杜甫早就在江邊等著了,所以王表弟還在江那邊就被他望見了,看著他一步一步從橋上走了過來。寫詩需要想象。讀詩也需要一點想象。有了想象,詩中的場景才能生動活泛起來。”
有了錢,就可以開工了。阿來說,開工之時,杜甫對于草堂已經有了詳細的規劃。“看來‘主人’撥給他的地夠大,不但要讓他蓋一座房子,還要讓他可以靠著這地討將來的生活。草堂開工在春天,也正是栽樹植竹的最好時令。杜甫開建草堂,同時也是在構筑一個園子。錢都花在草堂的構筑上,營造這個園子的其他材料就要向當地的舊友新識尋求幫助了。一個詩人,唯一的手段就是寫詩。好在那是個詩歌與詩才受到珍視的時代。”
錢用來修了房子,搭了園子。而像杜甫這般文藝的人,光有建筑物肯定不行,他要裝飾這個家園。“他寫詩《蕭八明府堤處覓桃栽》,向一個姓蕭的縣令要桃樹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規定數量,還要規定送達的時間地點。這可以看出當時的時代風習。”
栽了桃樹,杜甫還要繼續種別的。“他寫了《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要竹子的對象是姓韋的綿竹縣令。”阿來繼續盤點,杜甫仍嫌不夠,還要栽,“要栽生長快、很快成材成蔭的樹,打聽一遍,四川此地,生長最快的要數榿木。寫《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再向人要松樹苗,寫了《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最后還要果樹苗,又寫了《詣徐卿覓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C
生活品味不能降
他要來大邑瓷碗
房子蓋好了,園子里栽了那么多的植物,房子里還少些用具。怎么辦呢?阿來笑言:“杜甫還是寫詩問人去討要。”《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寫的就是他去要大邑瓷碗。阿來指出:“杜詩有一個特點,表面看樸實無華,就是詩人的隨手書寫,但藝術感染力就在這貌似不經意的起承轉合,在詩意的隨處點染處發生。有古人評此詩說:‘一瓷碗至微,卻用三四寫意。初稱其質,次想其聲,又羨其色。先說得珍重可愛,因望其急送茅齋。只尋常器皿,經此點染,便成韻事矣。’今天人說詩意,往往‘為賦新詞強說愁’,離開具體的生活另行營造。而真正胸懷詩意者,都是從親身經歷與日常生活中開掘出來。日常事便成了‘韻事’,平常的起居就成了今天人常抄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話,所謂‘詩意地棲居’。”
有意思的是,這杜甫討要的瓷碗,還是點名要的“大邑瓷碗”。由此可見,即使身無分文,全靠接濟,這位大詩人也沒有放棄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阿來專門把這瓷碗的出處,拿出來說了一說,“唐時的四川,有名窯燒制瓷器。杜甫向韋少府討要的大邑燒瓷就出于當時著名的窯口:邛窯。從漢至唐至宋,在中國,四川一地都是經濟生產非常發達的地方,繁盛的絲織業之外,傳統的瓷器生產也在中國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代表就是邛窯。今天在邛崍一帶,還有窯址可供憑吊。比如十方堂遺址。民國年間,內戰不休的四川軍閥還曾大面積開掘窯址,將出土的器物拿到市場上大量出售。當時在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任館長的外國人葛維漢在古物市場上緊急收購。今天,我們可以在四川大學博物館看到館藏的邛窯精品,得感謝葛維漢等人的搶救之功。”
D
堂成之后賓客至
他愿作農人老去
當大邑白勝霜雪的瓷碗送到浣花溪邊,杜甫營造草堂的工程便初步完成了。阿來解析道:“杜甫滿懷欣喜之情,寫了一首詩《堂成》:‘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背對著城市的草堂建成了,屋頂上蓋的是白茅草。從江邊已經走熟的路上望出去,可以看到郊外青碧的田野。榿樹擋住了陽光,風動葉片,仿佛在吟詠詩章。竹子上露水下墜的同時還繚繞著炊煙。樹上飛來了帶著雛鳥的烏鴉,燕子也頻頻飛來,在屋檐下筑起新巢。有人說你這就是揚雄的家嘛,算了,我也懶得跟人解釋說我不是他了。”
成都給杜甫的這個地方好啊:“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阿來讀透了杜甫的心思,他認為杜甫是不想離開此地了,“這樣的心情也是有詩為證的,‘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離朝廷越來越遠,我就在這里做一個農人老去了。杜甫詩是上承陶淵明的,陶淵明的詩作正是寫他歸隱鄉間農事的實踐。”
《堂成》之后,他就開始過日子了。比如,先招呼朋友來玩。而記錄下杜甫待客的詩,最著名的當屬《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E
邊走邊吟
他讓我們更愛成都
成都,給了杜甫一個頗為寧謐的安身之所,“我從杜詩研究杜甫在成都的行跡時,看出他在草堂建成后的很多時間,都在四處走動。游風景名勝,時常進城去跟新交舊友談天吃飯,詩酒唱和。”阿來說,比如《蜀相》《琴臺》等,還有那些描寫蜀地的雨,錦江的花……
無論如何,這時的杜甫不再是安史之亂發生時,奔波于道上,親見親歷蒼生苦難而寫下“三吏”與“三別”的杜甫了,也不是從華州到秦州再到同谷顛沛流離滿心蒼涼的杜甫了。在這里,他將帶著欣喜之情為成都畫像,為成都寫下優美的詩章。“成都,這座建城史長達兩千多年的古城,代表城市古老歷史的物理遺跡鮮少見到。杜詩中的城墻沒有了,華屋沒有了,杜詩中寫到的張儀樓沒有了,黃師塔沒有了,石筍沒有了。成都之所以能作為一座文化名城存在,主要憑借的就是文字的記錄了。書寫成都,最優美、數量也最多的,就是杜甫。此前,成都出了一個大文豪司馬相如,他的《上林賦》是書寫都市景象的名篇,但他出川致仕,寫的是漢代長安。只有杜甫,在成都三年多時間,留下了那么多關于成都的詩篇。清澈的江水、豐富的植物、溫潤的氣候、眾多的古跡、時人的身影與生活場景、城市的氣象,無一不在他筆下清晰呈現。沒有杜詩,我們幾乎無法描摹成都,沒有杜甫,我們也幾乎無法歌頌成都。”阿來動情地表達了對杜甫的景仰,在他看來,杜甫是第一個給成都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定調的人。“杜甫讓我們更愛成都,當然,我們也就更愛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