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3日電 22日上午,由四川省文化館、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南充市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長篇小說《蕓生》創作研討會在蓉舉行。四川文學界、藝術界的眾多大咖匯聚一堂,探討交流《蕓生》的創作歷程、創作體會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歷史面貌和人性光輝,讓更多的人關注基層作家,關注鄉村文學題材創作。
在研討會上,《蕓生》一書作者宋英向四川省文化館、南部縣文化館現場贈書,并分享了他的創作心得。《蕓生》是以若干凡人小事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從蕓蕓眾生的視野境界反映特定的社會歷史面貌,透視出人性的善惡美丑、時間考驗和文學價值,并呼吁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地做好事情,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西華師范大學教授何希凡,四川省作協小說專委會副主任杜陽林、南充市作協副主席皮敏、《大中華文學》主編曾令琪、南部縣作協副主席杜明權等現場暢所欲言,從文學創作、思想表達、作品價值等方面對《蕓生》進行了深入探討和點評。
讀者元卿真切地說,小說《蕓生》語言質樸、干凈、素簡,飽含情感,以小見大,通過主角的曲折經歷反映了中國近半個世紀城鄉歷史變遷的宏偉畫卷,為廣大讀者和寫作者提供了一段珍貴的紀實歷史。
“《蕓生》書名就反映出作家的野心和用心,試圖以主人翁的人生折射出蕓蕓眾生的生存狀態和時代畫卷,這在小說手法上看似平常,卻又是冒險的,因為這樣的書名隱喻,容易把讀者期望值一下就提得很高!”自由藝術家黃家波認為,文以載道,道之大,無外乎人性,故文學即人學。小說《蕓生》以少年宋蕓生成長經歷和人生軌跡為線索,描繪了從抗戰到文革時期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里,川北鄉村宋家院子發生的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反映了中國近半個世紀城鄉歷史變遷的宏偉畫卷,折射出一代人的人生命運和堅韌奮進的人性光輝,這在如今浮躁的現實社會中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作品《蕓生》既有豐富的生命感受,又有深刻清晰的歷史認知,通過描述人物的生活和命運,展現了人性的美好和堅韌。作品的地域特征非常明顯,對川北的風俗描繪非常到位,這對作者敘述事件、刻畫人物、開闊讀者眼界、擴展知識面都有很大意義。
“本次研討會是一次成功的文學活動,是四川省文化館和四川省作家協會為落實作家服務的系列舉措。”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張淥波談到,通過深入探討作品創作歷程和作品內涵,不僅加深了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和認識,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和參與到文學創作中來,共同推動四川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