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whty > 成都商報

濛溪河遺址為何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2024年01月31日 09:41 來源:成都商報 編輯:曹惠君

  1月30日,資陽濛溪河遺址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俗稱“六大考古新發現”),成為四川省繼稻城皮洛遺址之外,又一個斬獲全國考古大獎的舊石器考古項目。此次評選競爭激烈,濛溪河遺址為何能夠脫穎而出?

  “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上榜

  1月30日,“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上揭曉。四川資陽市濛溪河舊石器時代遺址、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湖北荊門市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清澗縣寨溝商代遺址、新疆吐魯番市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筑遺址等6個項目入選。

  此外,河南葉縣余莊龍山文化遺址、內蒙古清水河縣后城咀新石器時代石城址、河南鄭州市書院街商代貴族墓地、青海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青銅時代遺址、甘肅禮縣四角坪秦代禮制建筑遺址、新疆喀什市漢唐時期莫爾寺遺址、山西霍州市陳村金至清時期瓷窯址等被評為入圍項目。

  濛溪河遺址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川東丘陵地區,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左岸,西距資陽人遺址直線約35千米。遺址發現于2021年9月,因洪水沖垮五一水壩及附近河岸被發現,同步開展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發現11個文化堆積有關聯的遺址,構成濛溪河遺址群。

  經初步但系統的環境考古與埋藏學分析,遺址為古人類多次在水邊的占據并隨著水的進退導致人類棲居的進退所形成,文化層基本為原地埋藏。另外,文化層分布在濛溪河現在的平水位以下,為特殊的飽水埋藏環境,得以保留大量有機質材料。經碳十四測年,遺址文化層年代超過常規測年上限(距今約4.35萬年),經光釋光初步系統測年,遺址文化層距今約5萬~7萬年,處在現代人起源擴散的關鍵階段。

  經發掘,遺址發現非常豐富多樣的遺物,2023年已出土石器、動物化石及碎屑10.5萬余件,另有數以萬計的植物遺存和少量木器、骨器及其他遺存。此外,還發現有用火、切割、刻劃、琢制等痕跡。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姚永忠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 圖據文博中國

  世界罕見

  同時發現大量石器和動植物遺存

  項目負責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所所長鄭喆軒介紹,舊石器遺址往往因為年代久遠,考古發掘時一般只能剩下地層或者石器,而濛溪河遺址出土了豐富的動植物遺存、發現了大量石器,是一處罕見的全要素舊石器遺址,在同期、同類遺址中前所未有。

  記者在濛溪河遺址發掘現場看到,遺址出土的編號文物堆得密密麻麻。2023年,遺址已出土石器、動物化石及碎屑10.5萬余件,另有數以萬計的植物遺存和少量木器、骨器及其他遺存。鄭喆軒介紹,“這些動物化石包括了象、犀牛、熊、牛、鹿、獼猴、魚、龜、蛇、蛙、鳥、豪豬、竹鼠等至少30多個種類,包含大中小、水陸空、食肉食草類等幾乎所有大類型的動物,顯示出古人類對動物資源的深刻認識和廣譜化的狩獵能力,是國內最早發現大規模水生動物遺存的遺址,最早發現鳥類和明確利用食肉動物的遺址之一。”

  植物遺存也十分豐富。遺址現場,多根倒臥的烏木體量巨大,極具視覺沖擊力。研究人員對一根長達9.6米的烏木進行測定,發現其已有160年的樹齡。工作人員還從遺址泥土中浮選出數以萬計的植物遺存,包括了30余科的植物種子和果實。有意思的是,這些種子和果實以人類可食用范疇的為主。鄭喆軒介紹,遺址出土的種子包括了核桃、橡子等堅果類的殼斗科,也有桃、葡萄等水果類的薔薇科,另發現有塊莖類的莎草科。其中,核桃是目前世界舊石器遺址中最早的發現。不僅如此,遺址還發現了比例較高的接骨草和筋骨草,是中醫中治療跌打損傷、舒筋活血的藥用植物,可能蘊含著藥用植物早期利用的行為。

  鄭喆軒表示,植物的廣譜化利用以前被認為是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才開始。“但濛溪河遺址中大量植物遺存的發現,說明這里的遠古人類對植物性資源已有深刻認識和利用,將極大地改寫史前人類對植物的利用歷史。此外,豐富的全要素動植物資源也為深入了解當時的環境、氣候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材料。”

  價值重大

  他們在骨頭上刻下了神秘劃痕

  在舊石器時代,東亞地區的南方往往使用大的礫石石器,然而濛溪河遺址發現的石器具有不同特點:以特殊的硅化木作為主要原料并加工成小型工具,是南方大石器世界里的小石器,呈現出石器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和晚更新世人類文化的復雜性。此外,遺址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骨器。其中一把可能是大型哺乳動物骨頭加工成的骨椎,可以明顯看出在一端修整出了銳利的尖端。

  鄭喆軒介紹,針對石器的巖性分析表明,整個濛溪河遺址群調查及發掘的石器超過95%是由硅化木作為原料,是對單一特殊原料的強化利用。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看來,這種對原材料的利用非常難能可貴。“因為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當地基巖是疏松的砂巖,無法做成工具,古代人類就發揮聰明才智,把硅化木甚至動物骨骼和木頭做成工具,這些工具所體現的技術和文化,反映了當時的人類為了適應本地環境資源條件,在如何獲取工具資源上所體現的智慧。”

  最難能可貴的是,濛溪河遺址發現了大量人類用火、切割、刻劃、琢制等痕跡。

  鄭喆軒說,考古人員在清理遺址時,在其中一個區域內發現了碳化的木頭和燒過的劍齒象上下頜,可能是遠古先民用火加工消費象頭的行為。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燒焦的橡果,同樣推測可能和用火加工有關。

  如果說遠古人類的用火證據在距今約70萬年的北京人遺址就已發現,那濛溪河遺址發現了帶人工切割痕和刻劃痕的動物骨骼,則更加珍貴。在出土的一塊熊趾骨上,可以看到切割痕跡,可能是遠古人類“敲骨吸髓”的分食行為造成,同時,狩獵熊等大型食肉動物哪怕放在現代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為,對熊以及象、犀牛等巨型動物的獵取反映了高超的狩獵能力和技術能力的進步。另一塊骨頭則可以看到在3.5毫米長的距離內,出現了十余根長短不一卻平行的劃痕;還有動物骨骼則出現了“X”狀劃痕。研究人員認為,在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的采集、狩獵行為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如今濛溪河遺址出現的非功利性刻劃痕跡,極可能代表的是早期人類對精神世界的探索,應該是早期藝術的萌芽或者早期的象征性行為。據介紹,同時期的這種劃痕在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它們與用火痕跡等一起,為研究遠古人類認知能力發展提供了珍貴信息。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 色色资源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一区三区 | 亚洲狠狠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