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21日電 (唐倩)21日,川劇大幕戲《玉簮記》參加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媒休見面會在成都舉行。

據悉,川劇《玉簪記》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巴中市恩陽區川劇藝術團、四川省戲曲名家肖得美工作室聯合打造。由國家一級導演、陳國禮老師擔任編劇、導演,88歲高齡的書畫家邱笑秋題寫劇名,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四川技能大師、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本劇領銜主演肖德美(本名“肖得美”)擔任藝術總監,作曲家何賓作曲,領銜主演的還有恩陽本地的國家二級演員楊美、鄧發蓉、袁澤政,以及王裕仁等優秀演員。
《玉簪記》是源自明代傳奇,為川劇八大記之一,講述了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之間,因一見鐘情而沖破清規戒律,互贈玉簪、鴛鴦墜作為定情信物的愛情故事。在巴中市恩陽區川劇藝術團和四川省戲曲名家肖得美工作室歷經數月的重排、打磨之后,將參加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于10月22日、23日晚7:30亮相成都新聲劇場。
“《玉簪記》是川劇‘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表演藝術特點的代表劇目之一,充分體現了川劇的雅俗共賞,是川劇的經典之作,但四川已有近40年未曾上演全本大戲了,希望這次演出,能讓觀眾在大幕戲中感受川劇的藝術魅力。”劇中男主角“潘必正”的扮演者、梅花獎得主肖德美表示。
川劇《玉簪記》的重新演繹,主創團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使得劇目的內容和形式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這不僅提升了劇目的觀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川劇的受眾基礎。此外,數字化展示和網絡直播,也有助于恩陽川劇突破地域限制,觸及更廣泛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群體。“這既是傳統戲曲適應現代傳播方式的成功嘗試,也是對傳統藝術進行活態保護的有效路徑。”恩陽區川劇藝術團團長付詩淇說。
談及恩陽“戲窩子”如何與當地文旅相融合的問題,巴中市恩陽區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李永兵直言:“川劇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和發展不僅僅是文化責任,也是地方經濟發展和旅游品牌建設的重要抓手。恩陽打造川劇《玉簪記》的目的,首先在于遵循‘川劇立法’保護成果,通過實踐來確保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川劇《玉簪記》的演繹,夯實恩陽‘戲窩子'的文旅品牌建設,既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又提升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游客,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該劇編劇、導演陳國禮認為,《玉簪記》的重排為恩陽“戲窩子”在如何激活傳統戲曲的活力、挖掘本土劇目方面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深入剖析《玉簪記》的排演實踐,揭示其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我們發現其在劇本改編、角色塑造與舞臺表現上展現出的獨特魅力,不僅豐富了川劇的藝術內涵,也為恩陽川劇的創新性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陳國禮說。
在肖德美看來,排演《玉簪記》的過程,實質上是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再詮釋與再創造,這一過程促使恩陽“戲窩子”深入理解戲曲傳統的精髓,同時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尋求革新,使得劇團在劇目選擇和創作上更具多元化。“如《斬巴蛇》《太子貶巴州》《紅梅仙子》《四下河南》等本土劇目的排演,不僅豐富了劇團的劇目庫,也強化了川劇與地方文化的緊密聯系,體現了戲曲藝術在地方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我相信,這些成果不僅為恩陽川劇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其他地區戲曲劇團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對于整體戲曲藝術的振興具有啟示作用,有助于提升劇種的影響力和觀眾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