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5日電(王爵 馬永紅)巴南高鐵迎來首個春運,14日上午8時44分,D5123次列車從儀隴站駛出,開往南充北站,一場以儀隴剪紙、書法、篆刻為代表的非遺項目展示活動自此開啟,旅客們一邊享受高鐵的舒適便捷,一邊體驗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D5123次列車車廂內懸掛著紅燈籠,車窗貼著“福”字剪紙圖案,一派喜慶祥和的氛圍。“儀隴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剪紙、篆刻、書法為代表的儀隴‘三鄉文化’久負盛名,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現在有請非遺剪紙傳承人何小鏘老師為大家現場展示剪紙藝術。”主持人熱情地介紹。
車廂頓時活躍起來,旅客們起身、扭頭,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車廂正中。身著傳統服飾的何老師,左手拿紙,右手執剪,手腕翻飛,碎屑飄落,紅紙上留下一道道鏤空的圖案,大約3分鐘,何老師展開手中成形的作品,一幅活靈活現的對稱剪紙作品由此誕生。
“儀隴剪紙早在民國初期,就已進入了市場,剪紙職業藝人林世植以一雙巧手,把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印記與意象作為創作素材撕成作品。”何老師娓娓道來,“近年來,儀隴剪紙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重大創新,發展了雙手撕紙法和火燒燙繪法,將剪、刻、鉆、刺、撕、燒、燙等多種技法統一起來,利用特制的燒燙工具進行創作。2010年,儀隴剪紙被列為四川省省級非遺項目。”
旅客何萍萍對儀隴剪紙煞有興趣,聽得特別認真,有幸成為了這幅作品的擁有者。“一把剪刀,一張紙,老師憑空就剪出了各式生動形象的圖案,真的很神奇。”她難掩心中的喜悅,“這趟旅途很開心,也讓我認識到保護傳承非遺項目的重要性。”

為了讓更多旅客們了解儀隴的文化,非遺傳承人許棚、謝秀梅、袁稚發現場為旅客們贈送春聯、福字貼、剪紙作品,并祝福旅客們新春快樂。大家愛不釋手,小心收納,紛紛表示,要把手中的作品珍藏起來,有機會也想學一學非遺項目。

當天,非遺傳承人還在儀隴站和南充北站候車大廳內設點為旅客現場創作作品,讓旅客近距離觀看非遺技藝展示。十二生肖圖案、招財進寶、雙魚戲春、荷花、春聯、福字貼等一幅幅寓意吉祥喜樂的作品,深受旅客們的喜愛,讓大家體驗到一次別開生面的歸途之旅。
今年春運,是巴南高鐵開通運營后的首個春運,這不僅是交通發展史上的重要時刻,更是儀隴非遺項目與現代高鐵完美融合的一次大膽嘗試。“巴南高鐵的開通,極大地縮短了巴中與成都、重慶、廣州等城市的時空距離。”儀隴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有了高鐵這一快捷的交通方式,讓儀隴非遺瑰寶得以走出“深閨”,綻放光彩,為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悉,今年春運,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將聯合文旅部門,在管內川青鐵路、巴南高鐵、滬昆高鐵等多條線路上,結合途經地特色,持續開展“高鐵非遺項目”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