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3月29日電 題:劉漢元:民營企業有信心找到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從歷史經驗來看,越是讓大家的積極性得以調動,放開手腳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往往就越能夠保持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投資機會、盈利機會也會彼此互相創造。”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為中國民營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讓民營企業有信心找到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和投資機會。
“兩個毫不動搖”是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過去十年,民營經濟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從50%上升至60%以上,貢獻了五成以上的稅收、七成以上的技術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崗位。
民營經濟為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的重要作用,在中國光伏產業——這個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產業盡顯。“十多年前,這個產業處于市場、核心原材料‘兩頭在外’的境地,發展過程中接連遭遇到歐美聯合‘雙反’、全球金融危機等重大打擊,曾一度陷入瓶頸期。”作為新能源光伏龍頭企業“掌門人”,劉漢元親歷了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從“旁觀”到“領跑”的全過程。
劉漢元介紹,經過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們不懈拼搏、不斷創新,持續推動產業規模壯大、技術迭代升級。如今中國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第一大國,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當前全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大幅上升,2023年剛開年,通威便收到了奧地利光伏企業Energy3000 Solar GmbH與歐洲光伏分銷商PVO international的海外訂單。
光伏產業的發展,正是中國民營經濟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激活中國經濟活力的縮影。在劉漢元看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尊重知識、尊重財富、尊重經濟,讓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廣泛釋放,迸發出了巨大的力量。
“在改革開放45周年的今天,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社會各主體,保護民營企業積極性,認可民營經濟價值,再一次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劉漢元指出,這些共識的形成、信心的打造,就是大家感知到的中國經濟發展溫度。
劉漢元說,“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我們明顯感覺到了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信號。隨著信號的明確,尋找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投資點的時機,又展現在大家面前。”事實上,中共二十大召開以來,中國重要會議的工作部署中多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的堅定立場,從中央到地方還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金融支持、減稅降費等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支持民營經濟。
在劉漢元看來,2023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之年,民營經濟不僅要強化信心、放手去發展,還應練好內功,才能更好應對復雜國際局勢以及產業周期。
劉漢元認為,產業周期風云變幻對企業生死存亡是巨大的考驗,穿越周期要練內功。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產業,要做專、做精、做強,再適當做大。他說,“跑的時候能跑得起來,站的時候能站得住,過冬的時候穿棉襖或者羽絨服”,是中國民營企業穿越周期的“根本大法”,也是其在海內外高質量發展、乘風破浪的底氣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