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2日電 (郝煦 鄧惠)近日,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科技管理部組織專家對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東方地球物理公司聯合完成的科技成果《安岳氣田超深低孔復雜巖溶型氣藏高效開發關鍵技術及規模化應用》進行了成果鑒定。

據悉,鑒定委員會由中科院院士鄒才能擔任主任。通過質詢與深入討論,認為該成果所形成的三項創新技術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安岳氣田震旦系氣藏分布范圍大,氣藏含氣面積達7500平方千米,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超深低孔復雜巖溶型氣藏,開發潛力大。氣藏在開發早期歷經6年開發評價和先導試驗,仍存在“投資高、產能低、效益差”的局面,邊際效益氣藏特征明顯。

西南油氣田面臨“有利區刻畫及目標尋找難度大、氣藏儲量高效動用難度大、氣井提產增效難度大”等難點,通過開展聯合攻關,聚焦三個關鍵技術瓶頸,以“提高儲量動用、效益規模開發”為攻關目標,先后組織實施4輪攻關研究。
通過“邊攻關、邊應用、邊完善”的工作方式,西南油氣田創新形成三大關鍵技術:白云巖巖溶小尺度縫洞儲集體精細刻畫技術,建產井實鉆吻合率提高到90%以上;強非均質巖溶氣藏高效開發優化設計方法,建產井中無阻流量達百萬方氣井占比提高至70%;強非均質巖溶儲層儲量高效動用井工程技術,單井平均日產量提高到23萬立方米。
據透露,項目形成的關鍵技術成果在安岳氣田震旦系氣藏全面應用,以方案批復36億立方米的產能建設投資建成年產60億立方米生產能力,內部收益率提高至29%,實現了從無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三級跳”,一躍成為國內天然氣上產的主戰場之一。同時,四川盆地安岳氣田與太和氣區震旦系勘探不斷取得突破,證實資源量超萬億方,該技術對推動其勘探發現以及下步開發,支撐西南油氣田上產500億立方米具有重大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