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5日電 (吳平華 趙晨 何志超)距離屏山縣城112公里的清平彝族鄉,是屏山縣最遠、彝族人口最多的鄉鎮,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卻活躍著7名村級紀檢員,監督村務運行、收集村情民意,幫扶解困,讓監督執紀直抵“最后一公里”,也用行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年末天寒,彝族新年前一天,民族村的紀檢員尼克石留照常一大早就帶著一沓訪廉問廉問卷挨戶走訪。“庫史木撒,茲莫格尼。”小伙臉上洋溢著喜慶。“這是個簡單的問卷調查,請問你對村兩委的建議是什么;找村干部辦事是否方便快捷……”當日的走訪又持續到夜里。今日事今日畢,是尼克做事的原則。村民都很喜歡這個陽光大男孩,也喜歡他的口頭禪:“放心嘞,你這個事,我一只手就幫你搞定!”幫村民協調解決修復飲水設施問題;協同駐村工作組爭取資金解決村民無廁所問題……尼克用實際行動履行職責,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
“走訪巖坪村5組22戶,收集村情民意,看扶貧政策落實情況。”這是該村紀檢員李貴銀一天的工作,看似簡單,但他得翻越十多里山路。李貴銀今年60歲了,最開始村民都不理解,這么大歲數還在干這小小的紀檢員,圖什么?李貴銀的回答很樸實:“書我沒讀那么多,微信、電腦我不太懂,我在巖坪生活了一輩子,能想能做的就是幫群眾多盯著。”道路建設、產業發展、村務公開,李貴銀盯著的每一件“小事”,都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增強村級民主管理,更好維護群眾利益。

“為人民服務”,這是每一位彝鄉紀檢員的共識。除了發揮監督職能,他們還用實際行動為民解困。英雄村的嚴宇就是其中一個。“喂,劉老輩嗎,我是嚴宇,您現在在家嗎?馬上下暴雨了,您家那里是地災點,我馬上來接您。”“喂,是李叔叔嗎,我是嚴宇.....”今年八月,在暴雨來襲之前,嚴宇挨個給村民打電話,來回奔走,用40分鐘時間,在雨下大之前把自己負責片區的11戶鄉親轉移到避災點。隨后又趕到防汛現場幫忙。暴雨中奔波的嚴宇,生動展示了村紀檢員一心為民、迎難而上的初心和擔當。
2020年,清平彝族鄉7個村(社區)7名村級紀檢員共幫助全鄉群眾解決問題和困難40余件,收集民情民意70余條。村級紀檢員不僅扎緊了鄉村監督的“籬笆”,更密切了黨群關系,助力各項政策措施在基層真正落到實處,有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