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11日電 (劉懷英)“我們這幾天將在園區新搭建500個椴木香菇有機食用菌大棚,得抓住晴天把所有材料先要運進去……”近幾天,廣元市第七屆人大代表、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觀音村黨支部書記、廣元市恒昌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欽在該村食用菌園區和10余名村民做夾板、砌堡坎……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十多年來,王欽帶著鄉親們,用汗水和淚水,在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那個傳說中離月亮最近的地方,從泥濘小路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讓荒山變成產值9400萬元的“金山”

白朝鄉曾是利州區最偏遠落后的鄉鎮,“地薄糧少沒錢用,一冬三月吃土豆”就是從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今年46歲的王欽是土生土長的白朝鄉魏子村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外經商的王欽心系家鄉,果斷回來創業,決定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了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他自費到浙江、福建、山東、安徽考察,親自選育靈芝菌種。
為節省開支,從滅菌制種接種到裝袋下地,從水分管理到病蟲防治都是王欽和妻子兩人負責,不分寒暑,不管冷熱,凌晨五點過就起床干活,晚上干到十二點,經常是一身泥一身汗。冬春兩季是最忙的時候,他就拉著妻子吃住在大棚里,半夜被凍醒也一直守在靈芝棚里。從最開始的香菇、木耳,到后來的靈芝、石斛、羊肚菌,再到現在的桑黃,王欽科學規劃、刻苦鉆研,跌倒了再爬起來,一步一個腳印突破技術難關。
期間,他先后與西南科技大學、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院校合作,培育靈芝新品種,種植仿野生石斛。在他的努力下,曾經貧瘠的荒山搖身一變,成了年總產值達9400萬元的“金山”。此外,他還先后捐資2萬元助力當地產業發展,捐資1.1萬元給本村7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用品。
如今的白朝鄉,所轄村300余戶農民發展食用菌、香菇、木耳、銀耳、金耳等近900萬袋(椴),種植羊肚菌90畝、靈芝120余畝、林下石斛400余畝,白朝鄉成功創建為靈芝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鄉。
帶動全鄉200戶農戶戶均年增收2萬元
致富不忘本。
2015年,王欽當選魏子村村委會主任后,針對村民因缺資金、技術不敢發展產業的情況,王欽主動提出墊資制作食用菌袋料,出菇時由村民自由認領、管護,采菇后由他負責銷售,讓村民全程“零風險”投入。

提起王欽,69歲的蘭仕春直豎起大拇指。因為年紀和身體原因,蘭仕春一直沒有好的經濟收入來源。2015年,隨著王欽返鄉創業建起了食用菌基地,也打開了蘭仕春的增收門路:流轉土地、園區務工,一年下來增收近萬元。
在他的帶動下,不僅魏子村17戶貧困戶均找到了增收途徑,如今,白朝鄉有5個村發展食用菌產業,種植食用菌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大家都支持他,我們有勞動力的都來喊他教我們種!”白朝鄉徐家村村民李成蘭說。
為促進群眾多方增收,他在靈芝生產過程中堅持使用當地勞動力和留守人員,年勞務支出達18萬余元,部分農戶僅憑這1項就增收近6000元。
截至去年年底,他已帶動200多戶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人均增收4260元。
“王書記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默默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像他一樣為鄉村振興發光發熱……”去年剛剛入黨的年輕黨員母曉瓊說,為了村子發展,王欽吃住在村委會里,但村委會沒有宿舍沒有床,他就在會議室用硬邦邦的椅子拼成一張床休息……
“能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返鄉創業,我很開心。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哪愁過不上好日子?”在王欽的引導下,先后有100多名在外務工人員返鄉發展食用菌等產業,有3名年輕同志被吸收到干部隊伍中。
先富帶后富,讓群眾找到致富門路
空調,衛生間,床鋪……在一輛改裝過的依維科車里面,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這是王欽的第二個家,一年里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奔波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上,不僅是本村本鄉本區、還有本省以外的地方……
在“房車”的陪伴下,王欽帶著技術和菌種幾乎走遍了川陜甘毗鄰地區。提起王欽,遠在綿陽市平武縣龍安鎮山水村村民王璐更是贊不絕口,“第一次聯系上王老師是下午5點鐘,當天晚上他就驅車4個小時,來我這指導技術。到這里都凌晨了,他飯都沒顧得上吃,直接睡在車上,油費路費也不要,我特別感動。”
同時,他還多次到川陜甘毗鄰地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免費指導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自己貼油費、貼路費、貼餐費,王欽把技術送到了千家萬戶的“家門口”,通過先富帶動后富,讓無數群眾找到了致富門路。
“群眾信任我,我就更要當好他們的‘主心骨’,繼續做大產業,讓群眾過上小康生活,這是我最大的快樂!”王欽樂呵呵地說。
去年年底,村“兩委”換屆,王欽當選觀音村黨支部書記,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謀劃村里的產業發展。觀音村準備打造10公里櫻花帶,形成農旅觀光帶,帶動村農旅產業發展。
群眾選他當代表他要帶領大家富起來
2016年,王欽當選為廣元市第七屆人大代表。他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富不算富,要讓周邊的群眾共同富裕才算富””。作為市人大代表,他經常走村串戶,說理念,傳技術,拉家常,送物資,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2017年,看到本村貧困戶蘭繼兵、王欽貴家庭沒有經濟來源時,為他們分別免費送上石斛種苗,并教他們種植經驗。同時也為其他貧困戶免費提供中藥材種子,免費送去大棚鋼管,免費提供黑木耳、香菇菌種和技術支撐。
“人民代表為人民!”這是王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利州區龍潭鄉桃園村,他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履職為民作用,用技術幫扶徐清志發展產業種植段木香菇、銀耳5000余段;在金洞鄉站灣村為貧困戶李攀富規劃中藥材產業,并找來企業簽訂回收合同;應廣元市人社局的邀請到該局所幫扶的劍閣縣公店鄉五一村、六一村謀劃農業發展;到旺蒼縣水磨鄉與市科技局王正前老師所駐村規劃貧困戶產業。如今,有11戶貧困戶通過認購、認領、承包交產(勞務)等方式參與,戶均種植食用菌1萬袋;非貧困戶發展7.23萬段(袋)。產業發展戶增收4260余元。
作為一名利州區籍的市人大代表,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他堅持使用當地勞動力和留守人員。每年僅勞務支出就達20萬元,如今,使之逐步成為當地山區農民群眾增收脫貧致富的一條主要途徑。
近年來,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提出的偏遠山區如何靠山吃山使老百姓增收致富、如何讓返鄉創業者自愿回鄉創業、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有機融合等議案得到廣元市人大常委會議案組的充分肯定。
“人大代表除了建言獻策,還要盡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人富起來才是我最大的快樂!”王欽如是說。“下一步,他還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將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觀音村做實生態有機產業,著力發展以林植為主的中藥材產業,繼續擴大以羊肚菌、香菇等食用菌為主的菌類產業。以農旅融合,打造現代觀光農業產業園,力爭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