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18日電 (羅晶 唐妮 尹翔)記者18日從德陽綿竹市委宣傳部獲悉,近年來,隨著農村村組建制調整的完成,綿竹市深入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打造新優勢,積極構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實現“人工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統計顯示,2020年,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0.9億元,產生收益0.102億元,收益率達11%。

在綿竹市玉泉鎮龍興蔬菜交易配送中心,十余名村民忙著對凍庫里存放的蔬菜進行分揀、稱重、打包和裝箱,準備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只要家里沒事,我們便來村上的合作社做工,一個月能掙到2000多元。”家住龍興村3組的向啟英對這份家門口的工作非常滿意。
據了解,近年來,玉泉鎮龍興村依托特色蔬菜種植,流轉400余畝土地新建蔬菜生產基地、22個蔬菜大棚和400余噸規模的保鮮凍庫,動員400余戶村民共同成立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同時,村兩委積極打造蔬菜交易配送中心,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新型發展模式讓蔬菜銷售搭上電商快車,進一步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目前,我們合作社共吸引帶動100余名村民就業,每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余元。”龍興村黨支部書記羅玉軍說道。
在漢旺鎮香山社區,蟠桃園已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2017年,香山社區引進了漢香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集體+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從山東、江蘇等地引進黃金王蟠桃、黃桃、大紅袍李子等水果在荒地上進行試種,使原本匱乏的村級集體經濟重新煥發活力。

據悉,為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綿竹市積極探索實踐多元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結合地方資源和區位條件,支持村組集體經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通過土地入股、勞務入股等方式將村民聯合起來,打造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勢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