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0日電(王雄 董浩)“彩墨繪于紙上,通透靈動,顯得格外清新自然。”近日,一場精彩紛呈的國學活動在四川井研縣王家溝村建設銀行“裕農學堂”內舉行。來自專業機構的畫師為游客們介紹彩墨畫技法,孩子們興奮地揮動畫筆,繪出鄉村的多彩畫面。

從昔日的“貧困村”,到如今的“網紅村”,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這片土地徐徐展開。“王家溝的蛻變,得益于基礎設施的改善、民生保障的補齊、產業發展的豐富,也離不開建設銀行作為定點幫扶單位的聚力支持。”站在村委會院壩,望著院外成片的柑橘林、波光粼粼的魚塘和彩繪環繞的農家庭院,村委會主任朱梁英感慨良多。
光影:因文化而絢爛
王家溝村位于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研經鎮南部,屬于丘陵地貌,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2014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在建行樂山分行定點幫扶、鎮村兩委共同努力下,2018年全村貧困戶全部脫貧,整村脫貧退出,此后陸續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范村”“省級六無平安村”等榮譽。
“緊扣農旅融合發展的主線,打造集吃、住、玩為一體的‘國學客棧’文旅綜合體。”談及村子的發展規劃,建行駐王家溝村第一書記蔡培東認為,發揮優勢避短板、想游客所想是關鍵。“研經鎮,取的是研究經學之意,經學大師廖平曾在王家溝村留下成長足跡。由建行捐資協助打造‘國學客棧’,是建行與鎮村兩委認真探討后,為王家溝村產業融合發展選擇的路徑,得到了當地社會各界認可支持。

一方面,結合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把國學文化體現在房屋的風貌塑造中;一方面,重點完善國學餐廳等基礎設施,打造粉黛園、荷花塘、向日葵田等‘打卡點’,種植更多水果,實現季季有果摘,圍繞‘農’和‘文’,增加游客來村的選擇空間。”
如今的王家溝村,池塘有荷花綻放,路旁有黃桷樹聳立,村間小路整潔平坦,農家小屋參差有致,彩繪墻點綴其中。“一念間”“雙塘居”“三人堂”“四季林”“五彩坪”……充滿詩意的方向標,尤其引人注目。
“‘一念間’和‘雙塘居’是餐廳和民宿,其余分別是國學教室、果林和燒烤營地,屬于‘國學客棧’項目的延展部分。”據蔡培東介紹,無論是位置布局、外觀設計還是地標命名,處處都體現了王家溝村為發展旅游所用的巧思。“比如餐廳、國學教室與民宿以兩個荷塘為界,水天一色,處處皆景;又比如‘四季林’,2月賞李花、5月摘脆李、6月聞荷香、8月釣龍蝦、10月至來年1月品嘗各類柑橘,可謂名副其實。”
除了打造硬件設施,鎮村兩委和建行樂山分行同樣注重文化“軟實力”的牽引注入。今年來,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王家溝村先后舉辦了敬老愛親、猜字謎、戲曲表演、文藝講堂等系列國學活動,以童蒙養正為主旨、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尤其受到家長們喜愛。
輪廓:因產業而清晰
王家溝村農旅融合發展的畫卷日益生動,背后是“土地流轉,產業興村”幫扶模式的潤筆研墨。
幾年前,由于村里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村里缺少勞動力,當地居民對“王家溝”的印象,只是一片光禿禿的山丘。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建行樂山分行細致考察分析,因地制宜提出了“土地流轉,產業興村”幫扶模式,并制定五年規劃,以優質雜交柑橘、綠色蔬菜、稻魚輪作、畜禽養殖為重心,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王家溝村形成了以黨的基層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社為紐帶的村級組織體系,積極推行土地流轉,發展集體經濟。
目前,全村土地流轉率達80%,已形成果樹、生豬、水產三大產業園,年產值2000余萬元,農戶從土地租金、務工費、反包倒租等形式中得到收益。

“果園平均每天用工20人,為村民提供就近務工機會。此外,村上還有2家農民合作社、10余個家庭農場,帶動農戶110余戶,解決了普通農戶發展產業的技術、市場等諸多問題。村民們的口袋鼓了,臉上的笑容也多起來了。”蔡培東說。
近年來,建行為村里農業帶頭人推出了“駐村干部幫扶貸”,以點帶面激發生產活力;協同當地鎮村兩委引入地方和社會資金投入近2000萬元,完善村組道路、引水渠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撮合建行各類企業客戶解決村民就近務工難題,累計引薦務工人員超過1000人次。
底色:因紅色而鮮亮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促進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8月5日,王家溝村黨員活動室,建行樂山分行黨委書記正在宣講“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幫扶工作開展伊始,建行樂山分行即提出“黨建引領,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和服務群眾能力”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幫扶對象與幫扶行兩個“堡壘”作用。
一方面,促進幫扶村“紅色堡壘”煥新顏。全面執行“四議兩公開”,協助村兩委完善美麗鄉村建設各項工作機制,使黨組織決策充分體現黨員群眾意愿;協助增選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進入村“兩委”班子,積極發掘新生力量,對工作熱情高、表現突出的黨員,納入村級后備干部進行培養鍛煉;成立黨員先鋒隊,由村黨支部成員帶頭,帶動身邊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協助制發《王家溝村積分管理制度》,將尊老愛小、勤儉節約、環境整潔等要求形成十余條村規民約,做好宣傳引導。

一方面,依托幫扶行“紅色堡壘”聚合力。行內各黨支部積極開展結對幫扶、聯建共建,攜手客戶一起到幫扶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廣大黨員群策群力、捐款捐物,成立“張富清黨員突擊隊”“張富清金融服務隊”,踴躍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愛心公益行動。
與此同時,該行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將“紅色講堂”與鄉村金融服務緊密結合。設立在王家溝村衛生室的建行“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經常能看到村民們拿起手機對準墻上的二維碼掃碼。這是建行四川省分行創新打造的“裕農通+紅色學堂”有聲圖書館。通過掃碼,村民們可免費收聽黨史學習教育、鄉村防疫等多方面宣教內容,足不出村實現云端學習、知識共享。
站在建行捐建的“善建廣場”,舉目四望,天藍、水清、地凈、村美,這是一幅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感覺到自然舒適、留得住美好記憶的美麗畫卷。建行將繼續與王家溝村共執筆、同揮毫,以新金融細膩、溫潤的筆法,書寫鄉村振興宏偉命題的實踐新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