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8日電 “經核實,客戶交易流水較小,多為日常生活支出,符合客戶身份背景和日常結算需求,暫未發現可疑。”“經核實,客戶均為日常消費,未發現任何其他異常行為,排除風險。”每天早上9點,恒豐銀行成都分行轄內22個網點,22名反詐專員會準時進入恒豐銀行成都分行“典型電詐特征數據監測系統”,查詢和甄別當日電信網絡詐騙預警信息,全力保障客戶財產安全。今年9月,恒豐銀行成都分行正式上線該監測系統,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開展裝上數字化“鷹眼”。上線2個月以來,共預警數據14724條,排查出可疑賬戶64戶。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層出不窮、屢見不鮮。隨著科技發展,詐騙手段也變得防不勝防,在不斷“打怪升級”的金融反詐、電信反詐之間,形成了一場攻防“貓鼠游戲”。“為了應對當前的電詐變化多端的形式,我們特意推出了該數據監測系統。”據恒豐銀行成都分行主要負責人介紹,該系統由分行科技人員專門針對電詐典型特征,逐一梳理后自行開發搭建,目前已設定了10個模型。

“一年未動賬且余額在100元(含)以下”“代發工資人員變動查詢”“當天發生小于等于1元又發生大額交易”“首筆一元交易監測”“3戶及以上主體存在同一個地址”“夜間1至6點發生交易”.....這些模型基于成都分行對涉案賬戶交易特征、賬戶特征分析總結得出。下一步,模型還將根據電詐呈現出的新特點實時更新,以精準監測和識別電信網絡詐騙可疑交易。
恒豐銀行成都分行運營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舉例稱,比如某客戶賬戶發生了一筆1元交易,隨后又發生了一筆5萬元交易,這時系統就會自動觸發模型隨即預警,并向柜面人員推送相關信息。收到預警信息后,柜面人員則要立刻對該預警所涉及的賬戶交易進行甄別,識別是否存在可疑情況。如確實可疑,便會對該賬戶進行系統管控,比如暫停非柜面交易。若不存在可疑行為,則根據分類分級賬戶管理制度,實施不同的關注措施。
有“鷹眼”,還要懂技術。在恒豐銀行成都分行“典型電詐特征數據監測系統”正式上線前,成都分行就對轄內所有網點的柜面人員進行了相關專題培訓,對模型原理、系統操作進行了全面講解。“出現預警后該如何處理?網點柜面人員必須要對交易信息、身份信息進行回訪確認,以最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作風,確保客戶不會陷入電信網絡詐騙的泥潭。”恒豐銀行成都分行運營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分行各個網點每日還要分析交易流水、電話回訪等方式,對當日監測系統中各模型預警數據進行逐筆甄別,對可疑賬戶嚴格按照個人銀行結算賬戶分級分類管理機制要求,調整客戶風險等級,采取相應管控措施。
數據顯示,系統上線以來,恒豐銀行成都分行共收到預警數據14724條,經分析排查出可疑賬戶64戶。在“鷹眼”和人工的雙重保護下,成都分行連續兩月電信網絡詐騙涉案賬戶為零。“預計到明年,我們的典型電詐風險模型會增加至40個以上。”據透露,除了此次上線的“典型電詐特征數據監測系統”外,恒豐銀行成都分行還將深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斷加強監控精準度和覆蓋范圍,提升運營風險監測質效,為客戶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