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8日電 (楊益 龍婧)夏采蓮子冬挖藕,蓮藕好吃卻難收。深秋時節,瀘州市納溪區龍車鎮中壩村的藕塘水面,褪去了大片翠綠,轉入了干枝枯葉的冬藏模式。連日來,蓮藕種植戶們,穿上防水衣,趟入過膝水深的塘里,藕塘里一派繁忙景象。

此時的藕塘冰水刺骨,腳底下是難以挪步的淤泥,殘敗的荷梗歪歪斜斜,挖藕是力氣活兒也是技術活兒。藕農們穿上連體水褲,趟入過膝水深的塘里,先把池塘上層的泥巴挖開,再用雙手在冰冷的淤泥里找藕,然后挖出來擼掉上面的泥巴,拖到池塘邊碼好,等待裝運。或手持高壓水槍,彎腰在藕田里探尋藏在淤泥里的鮮嫩蓮藕。隨著一條條雪白的蓮藕接二連三浮出水面,只見他們端起水槍沖向池底,深藏于淤泥中的蓮藕在巨大的水流沖擊下,一個個乖乖地浮了起來。
龍車鎮上壩村的水質優良,藕塘成片,水資源豐富,當地農民充分利用資源栽植淺水藕,肉質鮮嫩的蓮藕,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藕農宋建兵說:“我們種藕還是種了幾年了,加上親戚的一共有十多畝地,一年收入還是可觀,自己拿去市場賣能賣四五塊錢一斤,他們承包商來收就是二塊五一斤,一年的收入能帶來十多萬。”
這里以前是連片的耕地,村里投入人力物力大,經濟效益不高,當地政府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將田地一分為三,分別承包給村民。并且根據當地的產業結構特點,依托優越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發展蓮藕種植。這樣一來村民可以將蓮藕運到市場零售,或有承包商上門收購,讓村民脫貧致富。
承包商李剛說:“我們來龍車中壩村收藕,已經有幾年的合作時間了,為什么我們會合作這么久,因為他們的面積寬,產量能夠達到我們每天的需求,他們這邊目前有兩百余畝的面積,年產量有四五百噸,他們這個貨源比較好,后期會長期合作下去。”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中壩村圍繞蓮藕產業,打造鄉村品牌特色。近年來,龍車鎮黨委政府加大該村產業扶持力度,利用開辟出來的荷塘開發近郊旅游產業,順利從單一產業結構向多產業結構轉型。促進村民增收,再反補當地蓮藕產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