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9日電(陳雨 鄧建剛)初冬時節,寒意漸濃。在瀘州市納溪區打古鎮黃桷村一組的田間地頭處處都種植著綠油油的金牧糧草,村民抓住晴好天氣收割金牧糧草運往組里的儀欣家庭農場糧草收購處稱量計算。

11月19日,走進黃桷村一組儀欣家庭農場的養牛場,首先聽到數頭牛發出“哞哞”聲音,農場主人趙小波正在切割、碾碎新鮮糧草,喂草、打掃牛舍,觀察每頭牛的生長發育情況是他每天的“必修課”。
今年37歲的趙小波,2014年回到瀘州嘗試過很多創業路。他看到家鄉大片土地因為人員外出務工沒有管理而荒廢時,便準備創業搞養殖,帶動周邊村民們增收致富。“一開始也考慮到自己沒有任何養殖經驗,擔心養牛風險大、成本高,但是想到牛肉價格總體波動不大,市場前景好,最終還是選擇養牛。”趙小波說。
養殖初期,趙小波先后到納溪區大渡口鎮、古藺縣、成都等地學習養牛經驗和技術,通過多方了解后從眾多品種中選擇喂養西門塔爾牛。“西門塔爾這個品種的牛生長速度比其它品種的牛更快、肉也更多,從幼牛買回來喂養大概10個月左右就可以賣了。”趙小波說,在飼料選擇上要精益求精,用金牧糧草混合著玉米粉制作成的青飼料,喂出來的肉牛品質和口感佳,深受消費者喜愛。
2019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趙小波利用鄉村振興和返鄉創業政策貸款70萬元,加上自己前期務工的積蓄,流轉50畝土地種植牛草,修建600平方米廠房,從貴州省威寧市引進40頭牛開啟他的返鄉養牛創業致富路。
在創業初期,由于之前沒有任何養殖經驗,農場里部分牛出現胃炎等情況,趙小波向獸醫和專業養殖戶請教、解剖生病死掉的牛對癥下藥,通過不斷摸索總結經驗,邊干邊學。目前,趙小波今年年初購買回來的80頭牛已全部成功出售,年收入達150萬余元。“現在養牛場里僅剩的20頭也預定好在下個月底就送往本地的各屠宰場,還可以收入近40萬元,不愁銷路。”談起農場的發展“錢景”時,趙小波露出喜悅笑容。
目前,在趙小波的帶動下,周邊村民利用自己荒土種植金牧糧草,趙小波以每噸300元的價格收購,平均一畝地可收獲30噸左右,有效帶動村民增收。同組的脫貧戶趙朝棟在農場里主要負責砍草,不僅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還能照顧到家人。同時,趙小波還積極向前來學習養牛的村民傳授養殖經驗、提供技術指導,希望村民們都能實現增收致富。
“明年我準備把電商平臺利用起來,在農場里安裝可視化遠程視頻監控,通過視頻直播數字化經營管理,讓客戶買的放心吃得放心。”趙小波一邊喂草一邊說,“另外我想繼續擴大農場規模,建立一個青飼料加工廠,將牛糞作為有機糞種植糧草,形成一個綠色循環經濟。”從解決生計到發家致富,養牛讓趙小波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