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9日電 (杜康 張敏)打開“河清智慧社區”APP,唐菁馨依次點出“在線辦事”“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欄,先后提交了身份證、戶口簿、殘疾證、社會保障卡等資料,從線上審核到成功辦理,一氣呵成。

唐菁馨是安州區河清鎮富樂社區居民,“我從今年6月就下載了APP,辦事比以前快多了,還可以了解社區大小事。”唐菁馨說,以前主要依靠社區工作人員提供上門服務,現在自己在家就處理了,很方便。
唐菁馨使用的APP是富樂社區智慧綜合服務平臺的移動客戶端,“綜合服務平臺集社區政務、社區事務、社區服務于一體。”河清鎮富樂社區黨委書記彭德軍說,除了客戶端的APP使用方便,該平臺的終端功能也很實用。
從“指尖”申辦業務,到收看、學習重要會議精神,平臺的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優勢得以充分體現。“平臺既是便民服務的重要載體,也是宣傳的前沿陣地。”安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敬介紹,在教育引導群眾和為民服務辦實事中,安州區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全省“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和黨史學習教育,率先在河清鎮富樂社區試點“智慧+便民服務”模式,讓黨的聲音能迅速“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民“碩果”。
線上線下“雙延伸”,跑出服務“加速度”
“我們社區在中心場鎮,大大小小的街巷有28條,服務人口過萬,工作量非常大。”彭德軍說,中心場鎮與德陽綿竹市綿遠場鎮互連,人口密集,流動性大,社區“兩委”一共7人,工作中幾個人連軸轉,經常是“以一對千”,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飯。
彭德軍介紹:“河清智慧社區”APP線上開通了通知服務、問題反饋、四務公開、在線辦事、志愿服務六大功能,解決了依靠人工面對海量的信息服務處理,難度較大的問題。
AI數據代替群眾跑腿。“將政務辦理和業務咨詢延伸到社區,線上公開高頻事項36項,實現辦理流程和資料在線預審,把常規的窗口咨詢變為實時查詢。”河清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張模璞說,智慧社區APP打破了傳統政務服務只有工作時間和指定窗口才能辦理的局限性,不到半年時間,累計為群眾提供線上預審服務240余次。
效率的提升不僅體現在數據上,更體現在智能上。“以前10個城管都管理不過來,現在有了這個系統,我們只需要3個人。”城管人員李興平所說的系統,指的是在場鎮上設置的26處AI智能高清監控系統,能夠對擺攤設點、亂停亂放等事項進行實時監測、識別和預警,并根據圖像和數據自動指派工作人員前往現場處理。
硬件軟件“雙提升”,刷新服務“新高度”
11月18日下午,富樂社區舞蹈協會10余位老年“舞者”排成兩列,正跟著會長楊金鳳在社區文化大舞臺揮動手帕,翩翩起舞。一句“再也不用‘打游擊’了。”道出楊金鳳的心聲。
2021年6月,隨著富樂社區“四川省城鄉社區治理項目”的完成,集辦公場地、群團活動、日間照料、休閑廣場等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陣地也全面建成。河清鎮黨委書記劉益俊說,該鎮黨委政府要求社區在服務陣地的改造提升過程中,把“親民化、便民化”作為核心內容。
活動場地有了保障,富樂社區健身運動協會的太極、舞蹈、門球、騎游、秧歌、腰鼓等8支隊伍,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立起來。對此,富樂社區黨委副書記傅友瓊體會最深,她說,今年參加社區健身運動協會的有371人,開展健康活動14場,累計參與達4000余人次,是往年的3倍多。
硬件夠“硬”,“軟件”也不軟。富樂社區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創新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四單式”服務模式,積極投入弱勢群體幫扶、環境保護、疫情防控等方面工作。
與此同時,社區依托智慧系統,大力推進智慧養老,將高齡、獨居、重病、殘疾老人等425位重點人群納入智慧社區系統,通過高精度人臉識別,在外提供戶外安全監測服務,在家由智慧養老安全巡護員實現全覆蓋的精準對接。
工作生活“雙促進”,提升服務“新溫度”
一組數據體現運用“大數據思維”后的便民溫度。今年6至10月,依托強大的“超腦系統”,富樂社區解決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突出問題560余件次;社區城鎮服務工作人員比例縮減60%,工作效率提升200%。彭德軍介紹,社區通過平臺采集人口數據1730條,地理街道數據26條,個體戶單位337條,為社區服務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
相對于工作人員主動“出擊”,智慧社區系統則充分體現出群眾主體地位。APP在線上開通居民反映問題專欄,群眾可直接通過手機終端反映日常訴求。開通以來,居民線上反映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政設施維護等訴求26件,全部及時回復處理,滿意率達95%。
針對留守老人多、出行不方便的普遍現狀,該社區還組建“兩委”常職干部和居民小組組長9人的代辦幫辦隊伍,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均可代辦,實現了群眾辦事有求必應。今年以來,代辦隊伍累計為群眾辦件4300余件。
此外,河清鎮黨委政府會同富樂社區,整合場鎮6公里商業服務資源116戶,建立生活服務配套體系,通過社區平臺信息發布渠道,提供吃、住、行、購等日常便民生活信息搜索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