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3日電 (李忠林)近年來,為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瀘州市敘永縣以敘永摩尼法庭為試點,充分聯動各方力量,在邀請鄉賢寨老運用習慣法參與調解的基礎上,完善訴調、檢調、公調、訪調對接及非訴銜接(司法確認)機制,逐步形成一套高效、多元的糾紛調處模式——“石榴籽”調解模式。

2017年以來,敘永縣運用“石榴籽”調解模式已經成功化解矛盾糾紛2438件,司法確認2438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3000多萬元。涉少數民族的信訪量逐年下降,2017年到民宗部門的信訪件為106件;2018年為81件;2019年為13件;2020年和2021年均為0件,多年的纏訪、重訪、越級訪積案妥善化解。初步實現糾紛逐漸減少、民風逐步向好、群眾獲得感滿意度逐年提升,有力促進了地區民族團結和諧、發展大局穩定。
近年來,敘永縣在民族地區通過豐富多樣的法制宣傳、嚴肅活潑的巡回審判、繽紛多彩的文化建設等形式釋法講法,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法律法規宣傳增強意識。充分利用苗族踩山節、彝族火把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深入民族村寨、田間地頭開展法治宣講。常態開展送法進校園,針對少數民族群眾中常見的未到法定婚齡就締結婚約并同居現象,以“拒絕娃娃親”“預防性侵”等為主題,對民族地區50余所學校進行全覆蓋式法治宣講。
典型案例教育發人深省。針對少數民族鄉鎮常見的私自零星種植罌粟、私拉電網電殺野生動物、禁漁期私自捕魚等違法犯罪行為,選取典型案件到案發地巡回審判,庭后邀請“石榴籽”調解員參與普法宣講,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文化陣地建設深入民心。建設法治文化、本土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充分融合的特色文化陣地,重點突出圖騰、彩畫、刺繡等民族元素裝飾,適應當地群眾民族文化心理需求,以文化展板宣傳離婚、撫養、贍養、鄰里關系等常見糾紛典型案例和相關法律規定,通過五彩繽紛的圖文拉近少數民族群眾心理距離,引導少數民族群眾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敘永縣在民族地區糾紛化解中,充分考慮風俗習慣、語言差異、發展不均衡等獨特因素,在堅持依法化解的同時,充分發掘地域特色解紛資源,綜合運用當地鄉賢力量及習慣法,創新調解機制,促進民族地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民族習慣特色化解。少數民族群眾將風俗習慣當成指導他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其中許多積極因素也可成為民族地區矛盾糾紛化解的資源。敘永縣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梳理出58條少數民族習慣規則并妥善運用,在法律未作出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作為糾紛處理依據,促進當事人盡快達成共識。綜合運用“德古擔保酒”、苗族祭祀習慣,將“天理國法人情”有機糅合,促使當事人誠實履行達成的調解協議,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重大糾紛聯動化解。設立“一鄉鎮一法官”工作室,聯系法官每月與鄉鎮“兩所一中心”召開聯席會議,就重大、敏感或具有“民轉刑”風險的糾紛,提前介入,聯合“兩所一中心”干部、村社干部、“石榴籽”調解員等力量,共同施策化解。
完善機制末端銜接。完善非訴銜接機制。經“石榴籽”調解達成協議后引導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使調解結果具有法律效力,做到糾紛化解、司法確認、調解執行等無縫對接和“一站式”服務,大大增強調解公信力。完善訴調、訪調、公調、檢調對接機制。針對調解不成的糾紛,及時移交相關部門繼續處理,防止因無人問津、久拖不決而導致事態惡化
“石榴籽”調解工作體系自誕生以來,不斷加強組織建設,尤其注重抓好頂層設計、創新機制構建、選優配強隊伍,全面凝聚治理合力,形成層層調處的梯次矛盾糾紛化解結構,矛盾糾紛調處水平持續提升,有效預防社會矛盾糾紛關口前移。
平臺建設固基礎。縣級層面統籌。由敘永苗族、彝族協會聯合申請成立“石榴籽”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全縣少數民族調解的中樞機構,負責糾紛收集匯總、分流指派,指導全縣“石榴籽”調解工作站(室)和“石榴籽”調解員開展人民調解工作。鄉鎮層面協調。以“一鎮一法官”工作室為依托,在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000人的鄉鎮設立“石榴籽”調解工作站,負責協調轄區相關部門及群團、社會組織等多種調解力量參與糾紛化解。村級層面調解。在少數民族人口超過20%的村設立“石榴籽”調解工作室,作為民族地區糾紛化解前沿陣地,對群眾來訪反映及“石榴籽”人民調解委員會分流指派的糾紛進行調解。
特色隊伍優服務。專業的辦案隊伍,選取10名法律素養高、民族情感深厚、工作經驗豐富的少數民族干警組成辦案團隊,負責辦理涉少數民族糾紛案件,并為調解提供專業法律指導。專門的調解隊伍,精心挑選彝族“德古”、苗族“苗王”、回族“阿訇”、地方鄉賢、村社干部等擔任“石榴籽”調解員,借鄉土文化、用鄉音鄉情、靠鄉土辦法促成糾紛實質性化解。專職的陪審隊伍,以“鄉鎮、民族聚居村兩委推薦+政法委、法院、統戰部、民宗局考核+法定程序任命”的形式,聘請26名少數民族代表人士擔任人民陪審員,配合法官對當事人進行釋法明理,增強當事人對裁判結果的心理認同。
強化培訓精業務。建立“石榴籽”調解員業務能力提升機制,每年組織2次以上集中培訓。法規培訓,通過對“石榴籽”調解員開展政策和法律的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律觀念,提升他們的政策水平,使其依法調解而不逾規矩。技能培訓,對調解員開展調解技巧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調解技能,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案例交流,開展經典案例的觀摩和交流,相互借鑒和學習不同案件的化解方法。
堅持從理論研究、力量整合、示范帶動等多層次拓展升華“石榴籽”調解內涵,打造調解品牌,讓“石榴籽”調解惠及更多少數民族群眾,同心同德深化基層善治,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為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貢獻。
重視調研,夯實基本功。2020年以來,敘永縣熱誠邀請中央民族大學、四川省委黨校、四川省法學會等10余個高校、團體來敘調研并撰寫多篇理論文章,對“石榴籽”調解模式在踐行加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進行了深度的理論研究,為“石榴籽”理念的推廣奠定理論基礎。
抱團發力,構建大格局。改變過去統戰、法院“勢單力薄”的工作窘境,將訴源治理實質化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整合各相關部門及群團、社會組織等多種調解力量,完善常態化聯動機制,充實調解隊伍,提高調解的專業性、合法性和公信力,構建基層治理大格局,有效實現民族地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示范帶動,擘畫新圖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石榴籽”調解模式因其顯著的調解成效,現已在敘永全縣推廣。2021年,四川高院將“石榴籽”調解模式作為民族地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訴源治理的品牌在全省法院系統推廣。一幅以試點促示范、以示范帶動引領各民族地區矛盾糾紛特色化解、共促民族團結之花綻放的新圖景已經擘畫。
下一步,敘永縣將繼續探索將糾紛調解融入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大格局。聚焦政治建設,推進黨的領導再強化。推動在“石榴籽”調解室成立流動黨支部,將各種解紛力量整合到一起,組成一支講政治、負責任、敢擔當的“石榴籽”黨員調解隊伍。在調解力量培育、解紛資源整合、工作經費保障上大力爭取地方黨委支持,在黨委領導下充分協調各方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真正實現民族地區矛盾糾紛有效化解。用好典型經驗,推進品牌建設再優化。“石榴籽”調解的共性經驗,如民族習慣特色化解、鄉賢寨老的解紛促進作用、司法確認等,都適用于廣大民族地區,我們將系統總結,不斷完善,力求形成一本通俗易懂、行之有效、適合民族地區矛盾糾紛特色化解的參考手冊,加大品牌宣傳推廣,為其它民族地區糾紛化解作出積極貢獻。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對民族習慣的篩選運用,既讓法律的使用依托于傳統習慣,又在適用法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造傳統習慣,使民族習慣向著法治對公眾心理和言行需求的方向發展。在矛盾糾紛的化解中準確把握適用的法規政策,堅持依法調處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讓民族地區群眾在每一起糾紛調處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進而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認同、制度認同,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