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5日電 (楊春梅 劉俊)“現在安裝了集中充電樁,終于能安安心心地使用電瓶車了,再也不用擔心沒地方充電,或者充電時發生安全事故了。”近日,家住瀘州市江陽區南城街道濱江路的居民邱寧書萬分欣喜,之前她在給電瓶車充電時因下雨漏電心有余悸,只好忍痛告別自己心愛的“電驢子”。今年,經多方協調,她家附近終于安裝了集中充電樁。“不僅安全有保障,而且很便捷。”。
群眾事,無小事,關系群眾利益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據悉,江陽區南城街道共有居民樓628棟,居民22240戶,且大多數小區建設年代久遠,各項設施陳舊,居民意見突出,給小區綜合治理帶來較大的難度。
今年以來,隨著瀘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全面啟動,南城街道以“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為民生實事突破口,化被動為主動,從一點一滴的細微之處為群眾排憂解難。而在小區安裝集中充電樁,就是南城街道辦實事的舉措之一,不僅為小區居民提供便利贏得了點贊,還為社區的安全穩定奠定了基礎。
“我認為小樹林小區范圍大,人數比較多且靠近澄溪口農貿市場,電動車亂停亂放現象嚴重,且大多電動車在門市充電,安全風險大,建議增加充電樁。”今年8月10日,在國窖社區的院壩會上,該小區住戶張先生說。
“王書記,我們廖家花園也建一個集中充電樁嘛,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電瓶車充電難問題,還可以減少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廖家花園小區的住戶張女士急忙說道。“會的,會的,我們也正在抓緊收集大家的建議,認真的思考充電點位,爭取早一點建成。”南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工委書記王紅回答。
在這樣的院壩會和入戶走訪中,南城街道紀檢干部和社區、物業、應急辦等人員走社區、入小巷,收集居民建議,認真分析匯總。
面對轄區居民電動車數量越來越多、電動車充電安全問題多發頻發等特點,今年以來,南城街道紀工委著力推進“技防”設施建設,以網格為基礎,針對居民反應強烈的老舊小區充電問題,走進小區查看、摸排、選址,對電動車數量進行統計,對所需充電數量進行比對分析。
經過前期調查了解,南城街道轄區范圍每天流動電動車1000多輛,需要建立100余個集中充電樁,才能滿足日常充電需求。為盡快解決居民急切的電動車充電問題,南城街道紀工委積極參與工程建設,按照前期確定點位和居民建議,對施工方案、圖紙設計、工程概算、安裝數量進行認真核實,以“不漏一處環節、不出一點差錯”的標準全程跟蹤督導。經過半年的努力,一排排嶄新的智能充電樁落戶南城街道小樹林小區、童家路小區、鳳祥苑小區、廖家花園4個小區。
截至目前,南城街道共計完成24個智能充電樁建設,為居民提供24小時充電服務,可滿足200輛左右電動車同時充電,居民可通過掃碼或投幣支付進行充電,有效解決了居民私搭亂接電線造成的安全隱患,顯著改善了小區環境和秩序。
“小區安裝充電樁關乎民生,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小事,是我們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實踐,有助于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王紅介紹,今后街道將以提高居民生活的滿意度、舒適度、安全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解決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