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26日電 (湯雁)26日,以“應用牽引、協同合作、創新發展”為主題,由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指導,中共成都市武侯區委、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1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材料產業協同發展論壇”在重慶、成都兩地在線(云端)舉行。會議圍繞兩地先進制造業發展所需,聚焦新材料重點發展領域和“卡脖子”材料等重大關切問題,加強新材料與先進制造業對接,建立起成渝雙城產業界定期交流、協同合作的渠道機制。

本次論壇由重慶市新材料產業聯合會、成都市武侯區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中心、成都市先進材料產業生態圈聯盟、成都新材料產業研究院共同承辦,旨在通過一場高水平、有成效的交流研討活動,營造成渝新材料領域的政、產、學、研、用、金、服“生態圈”氛圍,加強新材料與先進制造業的對接,推進新材料產業的區域協同與務實合作,進而建立起兩地產業界的定期交流、協同合作的渠道機制,努力為成渝新材料產業高質量創新協同發展賦能。

會上,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成都市經信局相關領導致辭,成都武侯區委相關領導致歡迎詞,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和成都市經信局相關部門就新材料產業發展情況做介紹。

成都市武侯區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中心主要負責人就武侯悅湖新材料中心立足打造新材料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地發展情況等方面做了詳細推介。
論壇邀請到相關專家圍繞新材料課題作主旨報告和主題演講。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材料工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肖勁松圍繞“十四五”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政策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就成渝地區新材料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強化資源的整合與協同,前瞻謀劃,積極爭取承擔國家任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二是整合成兩地產業資源,策劃重大產業項目,促進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張波圍繞“破題同質化,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為主題,指出成渝兩地產業同質化問題,提出兩地產業協同發展要從優勢產業突破、從解決“中部塌陷”入手、要以政府協同先行、要通過市場來實現。
四川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教授劉穎圍繞稀土釩鈦材料及應用提出稀土釩鈦材料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生物、軍工等尖端科技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基礎材料,而要推動雙方稀土釩鈦產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劉作華圍繞“化工材料在雙碳目標政策下的創新發展”為主題,探究前沿新材料與高端智造技術如何助力ー帶一路建設。
成飛集團公司副總工藝師朱凱以“新材料在航空工業中的應用與發展需求”為主題,介紹了航空新材料應用現狀與發展方向。
隨后,成都新材料產業研究院與重慶市新材料研究中心、悅湖新材料科技中心與重慶市新材料產業聯合會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此次論壇,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央成渝雙城發展綱要、成都市發揮區(市)縣改革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方案(2021-2025)以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統攬,落實國家戰略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推動成渝雙城協同創新、共謀新篇,形成西部新材料科技創新發展新局面,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開放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共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和先進要素洼地,實現互利共贏。
武侯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中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圍繞成渝雙城新材料產業協同科技創新,進一步加強與兩地高校、科研院所、科協會、新型研發機構及新材料行業領軍企業的深度對接,著重從機制、項目等全方面開展協同創新科技研發轉化,共謀創新、共促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