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珙縣:傳承非遺文化 原創蘆笙舞課間操掀起最炫民族風
2021年12月14日 14:47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14日電 (吳平華 李瑤 黃丹丹)民族服裝當校服、蘆笙舞當課間操、漢語苗語雙教學……近日,身著苗服的孩子們踩著蘆笙節奏,蘆笙舞課間操首次亮相珙縣玉和苗族鄉中心小學校。“將苗族文化有機融入教育教學活動,掀起大山深處的‘最炫民族風’”。

學生繪畫展示。楊帆 攝
學生繪畫展示。楊帆 攝

  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珙縣除了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外,還致力于讓文化“走出去”。

  距離珙縣玉和苗族中心小學校7公里外的鳳凰社區,是該鄉人口最多的苗族聚集村,也是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4月,鳳凰社區成立了川南首個苗族古歌合唱團一珙縣謳茂呀哩苗族古歌合唱團,傳唱講好苗族文學史詩故事;建立蠟染培訓基地,講好苗族文化技藝傳習故事;建設民俗文化展覽館平臺,展示農耕民俗文化。

學生歌舞展示。楊帆 攝
學生歌舞展示。楊帆 攝

  “2018年,帶著文化故事,伴著笙歌鼓韻,鳳凰社區的村民走進了首都北京培訓的課堂,走入了河南中原文化展示的行列,走上了貴州大苗區的舞臺,跨入了省民族體育競技的賽場”。說起這些經歷,玉和苗族鄉鳳凰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成學深感自豪。

  “玉和苗族鄉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只是珙縣的一個縮影”。據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珙縣加強文化融通,創新載體形式,多視角展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不斷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精髓,豐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截至目前,珙縣共有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9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苗族蠟染技藝(四川苗族蠟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苗族古歌、珙縣山歌(川南山歌)、珙縣珙石雕和李氏正骨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4項,構成了較為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為進一步傳承民族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高级视频,精品毛片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 偷偷做久久久久久网站 | 亚洲jizzjⅰzz妇女 |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中国少妇性爱视频免费的 |